在不确定的人生里收获安全感广州日报

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www.cgia.cn/news/chuangyi/1590845.html

精神康复学员们烘焙制作的糕点。

精神残疾人通过参与机构服务,不断融入社会。

精神残疾人的户外活动。

精神康复学员们烘焙制作的糕点。

精神康复学员们烘焙制作的糕点。

专题

对周扬(化名)和丽敏(化名)而言,从医生出具确诊书那一刻起,不确定性便伴随此后的人生。周扬是20岁的广州人,被医生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因为这个“障碍”,他从16岁开始从学校步入社会,茫然无措。

丽敏曾经也有这种感觉。今年56岁的她已经过上退休生活,但在三十多岁时,曾患上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感觉就像被抛弃一样”,不知人生往何处去,由于部分症状的影响,“仿佛每个人都在攻击、讥讽自己”。

要走出精神障碍这个坎,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容易。他们希望交真心朋友,拥有爱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平等地就业,他们无法光靠一己之力实现这些愿望。年,广州成立广州市智力、精神残疾人亲友会,即如今的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

近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保障精神、智力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在周扬和丽敏以及许多精神或智力残疾人背后,链接社会力量,希望打造一个平等、互相尊重,每个人都能享有追求幸福生活的环境。

文/苏赞

联动社会服务机构,陪伴残疾人共成长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具备抑郁和狂躁两种状态。16岁,应是青春期。一开始,周扬和家人都没想过:偏偏这一年,医院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也是这一年,他从一所职业学校离开,在家里待了两三个月,无所适从。

周扬说,“那时不懂社会规则,两三个月后去了白马服装市场一带找工作,做了一年还是没待下去,听说广州有一些支持服务可以给我们过渡,我就主动去找了。”他所说的正是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联动广州利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荔湾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开设的一系列精神残疾人及亲友支持服务。

这里开展一系列的兴趣小组、主题小组等活动,旨在提升学员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拓宽学员的生活圈子和加强社会支援网络。也是在这里,周扬找到了失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有时炒菜,有时绘画,有时唱歌,大家不再放大“障碍”的标签。周扬透露,“社工们的支持像一个过渡,让自己明白其实就跟学习一样,融入社会并非永远不可能的事,只要学习,一样有机会找到一份谋生的工作。”

周扬最喜欢在这里参加厨艺活动,“通过自己的双手,将一些简单的食材创造成为美食,正是因为一点一滴都是自己制造的,属于自己劳动所得,所以吃得也很香。”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动还会根据学员的需求,开展自我认识小组、社交小组、情绪管理小组等一系列的小组,陪伴学员成长。也是在这个平等的环境中,周扬情绪和精神状态稳定,现在已经找到工作,“目标是报名自考,为更好地就业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则联动广州市残疾人服务协会,通过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的支持,为智力残疾人开展“匠心传善塑未来”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缓解残障群体就业难、就业面窄等现实问题。

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人手工艺培训计划特设残疾人手工艺培训基地,邀请手工艺大师为残障学员制定学习课程,培训残疾人学会制作民间手工艺,传承手工艺、掌握一技之长,扶持他们就业自养的同时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完成康复训练,更有尊严地立足于社会。

此外,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zsxj/22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