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说
11月网评美文精析!
人民网评:心中有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瞬间,能够在不经意间击中心扉。比如近期,一则“为生命接力、与时间赛跑”的消息刷屏,沿路车辆纷纷为疾驰的救护车让行;一个骑着摩托的年轻小伙,挡在车流前护卫陌生老人安全走过马路;一名地铁执勤的文明劝导员,将鞋子借给急着赶路的乘客后坚守岗位……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举动?又是什么,赋予这些情境打动人心的力量?答案就来自“爱人者,人恒爱之”的朴素观念。的确,只有心中有爱,才能感知生活的温度,传递人生的暖意。
爱,从来都是一个难以准确形容的概念,却从不影响人们用一生去感受和追求。望着襁褓里的婴孩,父母嘘寒问暖是爱,为之计深远也是爱;看着奋笔疾书的学生,老师恨铁不成钢是爱,耳提面命也是爱;搀着垂垂老矣的老人,直言不讳是爱,善意谎言也是爱……无论爱的方式如何,都是一种直达心底的情感、一股充满感召的力量、一个终生受益的能力。可以说,拥有爱、认识爱、传递爱,方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成就精彩的人生。
内敛的爱,往往悄无声息、细若微尘。有人说,爱是一首歌,用心演奏才能弹出醉人旋律。是啊,意志消沉时,父母的一句鼓励就能驱散阴霾;单调枯燥时,恋人的一个眼神就能心动不已;误解争执时,陌生人的一个笑容就能握手言和。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只要心中有爱,何处不是春意盎然?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摒弃浮躁,洗尽铅华,用爱去对待生命的每一次际遇,生活也将报之以歌,世界也将报之以爱。
奔放的爱,亦可气吞山河、惊天动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爱有没有大小之分,爱己、爱家、爱国都同样伟岸。我们看到,无论是历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激动,还是走进新时达、改革再出发的自豪,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年轻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历久弥新。犹记得,南海仲裁闹剧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莫敢忘,汶川十年中华儿女风雨同舟。胸怀大志,心有大爱,以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投身时代洪流,方能成就个人前途、书写时代篇章。
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理解和尊重,更需要自控和坚持。这种能力,体现在肆意宣泄的自制,体现在打破麻木的发声。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获得。那些爱的纵容、爱的泛滥,容易染上“空心病”“狂躁症”;那种爱的缺失、爱的空洞,极易导致“冷面人”“旁观者”。可见,唯有点燃爱、激发爱、播撒爱、守护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
“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在稀松寻常处滋润爱的雨露,在家国情怀中汲取爱的力量,青年们就能将自己成长为理想的模样,创造出新的更大的奇迹。
人民网评:追本溯源,奋斗才是青春的最好选择“脱发秃头年轻人”“90后踏入中年”“97年油腻男”“佛系青年”“积极废人”“低欲望动物”……一段时间来,网络上兴起一股青年自嘲、颓废、丧气、焦虑之风,有人以传播这些消极亚文化为能事,更多的人则受其熏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了死气沉沉、不愿奋斗的“青年大叔”、变成了丧失成功欲的“丧系青年”。
青年时期正处于价值观形塑的关键一程,好比人生大厦奠基时刻。无论什么样的青春场景,脚踏实地、奋斗实干,都是创造出彩人生的根本途径。一些人炒作焦虑情绪和颓废文化的做法必须批判,但许多青年人轻易被这些消极亚文化捕获,照见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共性问题。为什么有些青年的锐气、冲劲、创意在慢慢流失?当代青年遭遇的困扰比前辈们更大、更难克服吗?怎样看待压力和焦虑?只要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就不难发现,所谓的“佛系”“低欲”“焦虑”,往往都夸大其词,往往都狐假虎威;也会更加明白,惟有奋斗才是青春的最好选择。
要看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青年,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互联网浪潮,坐拥父辈辛苦打拼积攒下的奋斗红利,背靠国家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红利。这些都是新时代青年奋斗出彩的优势,这些优势远大于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抓住这些优势乘势而上,闯开事业新局,创造新的功绩,是当代青年的责任。谁也不要忽视这些优势,被那些消极亚文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谁也不要把这些优势当成“躺赢”“啃老”“佛系”的资本,守着已有成果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必然为其成所累,贪图安逸者必然为安逸所困,这个道理经年不变。
也要看清,青春的腰板,不应该被许多夸大其词的“压力”和“焦虑”所折服。有百岁之童,也有三岁之翁。健全的心智、平和的心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根基。动不动就被小情绪、小困难、亚文化打败,显然不是一个有志青年应有的气质。有焦虑、有痛感、有挫折不一定就是坏事,学会正确地面对焦虑、纾解痛感、战胜挫折,学会在战胜焦虑、战胜颓废中战胜自己,青春的翅膀才会越来越坚强,成功的绊脚石才会变成垫脚石。更何况,许多所谓的“压力”和“焦虑”,不过是一些别有意图者拿来吓唬人的“纸老虎”。
更要看懂,奋斗是纾解焦虑、克服失落、战胜怠惰的最好法宝。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社会飞速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各种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焦虑、成功的渴求,堆积成当代青年的“青春烦恼”。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不是用来虚耗的,而是用来闯关过隘、在磨砺中成长的。青年时代选择了奋斗选择了成长,选择奋斗就选择了收获。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青年人的奋斗精神都不能丢。只要有一颗奋发进取之心,常砥砺刻苦奋斗之行,面朝大海总会春暖花开。
无奋斗,不青春。从“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到“青年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再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奋斗不懈、自强不息是青春的不变主题。奋斗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青年的无限期望,奋斗也是青年人成就个人梦想、实现个人幸福的最好选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新华网评:他们用奉献点亮民族梦想
王欣阁
有这么一群人,在你朋友圈一再刷屏的捷报佳讯里,或许能看见他们满是疲惫的笑脸;在你波澜不惊的幸福日常里,处处渗透了他们洒下的血汗;你所能想象的最使人震撼、最扣人心弦的画面里,都跳跃着他们的奔忙身影和青春悸动!他们的名字,叫中国航天人!
自从年航天英雄杨利伟一飞冲天,航天事业就以“霸屏模式”,再未远离过我们的视线。神舟问天、嫦娥探月、北斗织网,乃至墨子、悟空等无数中国星闪耀太空,带给国人无数欣喜和荣耀、带给世界无数震撼和艳羡的同时,更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征程。
中国航天成绩耀眼,航天人却默默无闻、低调谦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片”,那就是奉献。
奉献彰显着航天人的本色初心。从筚路蓝缕到成就辉煌,航天事业的发展靠的是一代代航天人铺路奠基、接力奉献。即便时代变迁,他们也初心不变。曾经,为了研制“两弹一星”, 20兵团10万大军,在朝鲜战场接到命令,征尘未洗就直接开赴戈壁大漠,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感动中国”的林俊德院士,犹如一棵倔强的骆驼刺,扎根戈壁默默坚守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新时代航天人吹响了进军宇宙的集结号,绘就航天强国梦想的蓝图正不断擦亮航天人的革命初心。
奉献见证着航天人的热血忠诚。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体现在坚决听党指挥的忠诚之心,矢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竭诚服务人民的感恩之心。近日,程开甲院士辞世,网上网下一片悲悼之声。当年程院士在新闻影片里看到“紫石英”号事件后坚决要求回国,90多岁高龄时回忆起当年情景,仍然哽咽到不能自已。据统计,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就有21位是当年冲破重重险阻、毅然决然归国的功臣。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始终是传承在航天人血液里最坚定的信念。
奉献意味着航天人的自我牺牲。为伟大事业舍名弃利、舍家为国、舍生忘死,使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格外感人。“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有名官兵、职工和家属长眠在这里。许多老一辈建设者们勘察选址时,也会选下自己的墓地,誓与伟大事业生死相随。“铿锵一世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生甘做隐姓埋名人。”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航天人的刻苦钻研,顽强奋斗,更需要众多幕后英雄们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立足自身,立足本职,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奉献。我们在为航天英雄喝彩的同时,也向航天幕后英雄致敬。
时代发展浩荡向前,精神之火永不熄灭。一代代航天人用奉献点亮了民族梦想,而我们必将这伟大的精神传承下去,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伟大事业伟大奋斗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的新业绩。
小尾
编辑丨作文君
来源丨网络
我们尊重原创,因无法查明原出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