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病学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发展规律及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2.精神障碍
一类以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改变为特征,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可伴有痛苦体验、功能损害。
3.精神症状
是异常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
4.错觉
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5.幻觉
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6.反射性幻觉
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出现的幻觉,但涉及两个不同的感觉器官,即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
7.功能性幻觉
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出现的幻觉,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
8.强制性思维
是思维联想的自主性障碍,表现为患者脑内突然涌现大量被外力强加的,无现实意义,不属于自己的联想。
9.强迫思维
患者脑内反复出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知不合理和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
10.象征性思维
属于概念转换,患者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1.妄想
是在病态推理和判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病理性的歪曲的信念。
12.超价观念
是一种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均有一定事实依据,不十分荒谬离奇,也没有明显的逻辑推理错误。此种观念片面而偏激,可明显影响患者行为及其他心理活动,多见于人格障碍。
13.假性痴呆
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部分患者产生的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
14.刚塞综合征
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表现为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往往给人以故意或开玩笑的感觉,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又能正确应付。
15.童样痴呆
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表现为成人患者的言行类似儿童。
16.定向力
是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17.定向力障碍
指对环境或自身状况认识能力的丧失或认识错误。
18.木僵
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被完全抑制。表现为患者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肌张力增高,面部表情固定,对刺激缺乏反应,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甚至大小便潴留。
19.自知力
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状态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上往往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指标。
20.神经认知障碍
是一组获得性的,以谵妄、遗忘、痴呆等认知缺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具有相对明确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脑部和躯体疾病。
21.谵妄
又称急性脑综合征,以注意障碍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认知功能障碍。
22.遗忘综合征
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是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能障碍,以近事记忆障碍、虚构、定向障碍为特征。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23.痴呆
又称慢性脑综合征,指智力发育成熟后,由于各种原因损害原有智能所造成的智能低下状态。其发生往往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上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特征,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改变,但无意识障碍。
24.阿尔兹海默病,A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锥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及神经元缺失。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进行性智能减退,多伴有人格改变。
25.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VD
由于脑血管病变(脑梗死、脑出血、脑静脉病变等)导致的神经认知障碍,重度血管性神经认知障碍又被称为血管性痴呆(VD),起病急,常出现夜间精神异常,认知功能缺损通常较局限,记忆缺损不显著。
26.精神活性物质
指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状态),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27.依赖
对某种精神活性物质有强烈渴求,并不间断地使用,以取得快感或避免停药后产生痛苦的一种精神和躯体病理状态,也称成瘾。
28.耐受性
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在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临床效应逐渐降低,欲得到相同的反应必须增加使用剂量。
29.戒断状态
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受体拮抗剂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其机制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30.Wernicke脑病
由VitB1缺乏所致,表现为眼球震颤、不能外展和明显的意识障碍,伴定向障碍、记忆障碍、震颤谵妄等。
31.精神分裂症
病因未明的一组精神疾病,多于青壮年起病,常缓慢起病,自然病程迁延。有明显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精神运动性障碍及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32.阳性症状
是指异常心理过程的出现,普遍公认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及言语和行为的紊乱。
33.抑郁障碍
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核心症状是与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和兴趣丧失。患者常伴有焦虑或激越,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34.恶劣心境
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常伴躯体不适症状,但无明显的精神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35.双相障碍
也称双相情感障碍,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混合存在,每次发作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36.环性心境障碍
主要特征是持续性心境不稳定。心境高涨与低落反复交替出现,但程度都较轻,心境波动通常与生活事件无明显关系,与患者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37.躁狂发作
典型临床表现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三高”症状。发作应至少持续一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可给自己或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38.广泛性焦虑障碍
是一种易焦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患者常有不明原因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患者常能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但不能控制,因难以忍受而痛苦。
39.惊恐障碍
又称急性焦虑障碍。主要特点是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反复出现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一般历时5-20分钟,伴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常体验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
40.强迫症,OCD
是一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多数患者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没有必要或不正常,违反了自己的意愿,无法摆脱,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病程迁延,易慢性化,对患者生活有严重影响。
41.躯体变形障碍,BDD
指外表并无缺陷或仅是轻微缺陷,但患者却总认为自己存在缺陷,或过分夸大其轻微缺陷,觉得自己丑陋不堪或令人厌恶,且已引起他人注意,为此而苦恼的一种精神疾病。严重者还可能引起职业、社交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
42.分离障碍
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患者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自我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的失整合,即所谓的分离状态。这种整合能力丧失的程度、持续时间表现不一,其症状与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的直接作用无关。
43.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既往称为分离性运动和感觉障碍,是“转换障碍”的主要症状群,其最重要的临床特征是临床症状类似神经系统损伤,但查无实据。
44.分离性遗忘
其主要特征是患者无法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创伤性的或应激性的事件,遗忘内容广泛,甚至包括个体身份。
45.人格-现实解体障碍
是持续或反复出现人格解体或/和现实解体的分离性障碍。
46.人格解体
指患者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有分离的体验,即体验到自我的整体性分离,如躯体的完整性、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分离等,或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从外部来审视自我。
47.现实解体
患者感知的环境知觉出现分离的体验,仿佛自己是一个外部的观察者,在观察自我周围的环境,或对现实的感知有不真实感、朦胧感,恍若隔世。
48.分离性身份障碍
既往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
49.躯体忧虑障碍,BDD
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使患者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