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Ⅱ型障碍与抑郁发作
1.抑郁发作症状特点?
●●●
以心境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下降为典型症状,伴有活动减少、注意力下降、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等表现。食欲和性欲下降、体重减轻、以早醒为特征的睡眠障碍(也有失眠障碍)、症状晨重暮轻的节律等生物性症状代表“内源性抑郁”的特征。但也可能有睡眠增加、暴食等“反向症状”。各种疼痛、内感不适、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精神病性症状及强迫症状等也不少见。所有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才符合“显著而持久”的概念。
PS:
2.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
●●●
如青少年起病、存在非典型症状(情绪反应性、睡眠增多、饮食增多、灌铅样麻痹症状)、精力旺盛型个性特征、双相障碍家族史等特点。故首次就诊时对既往(轻)躁狂病史询问要充分,在首诊时,对于抑郁发作患者应特别注意询问既往是否有躁狂表现。可以借用双相障碍筛查工具,如心境障碍问卷(MDQ)、轻躁症状自评量表(HCL-32)。
3.双相障碍误诊的常见原因?
●●●
1.BPD患者以抑郁发作起病者数倍于以躁狂发作起病者,约2/3以上的双相障碍被误诊单相抑郁。
2.现有诊断分类系统对“轻躁狂发作”的诊断要求、尤其是病期标准过于苛刻,相对宽松的DSM-5也要求满足症状标准的“轻躁狂发作”至少持续4天,但不少临床可能观察到的轻躁狂持续时间仅为1~3天。
3.轻躁狂时患者感到愉悦,功能保持较好,没有痛苦感,因此常忽略或否认躁狂症是病态而不主动提及。
4.部分医生未能及时识别患者的轻躁狂。
5.不典型症状在双相抑郁中更为常见。
4.轻躁狂?
●●●
轻躁狂(hypomania)是躁狂发作的较轻表现形式,也可以称为阈下躁狂发作。较之环性心境,其心境和行为的异常及波动性更为明显,不宜归于其下。轻躁狂不伴有幻觉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存在(至少连续至少4天)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多、说话滔滔不绝、与人过分熟悉、性欲增强、睡眠减少等表现,但是其程度不导致工作严重受损或引起社会拒绝。
5.如何识别和处理轻躁狂状态??
●●●
首先对于抑郁患者应常规询问既往是否有心境高涨的体验;其次是对患者的轻松感和自我良好感保持敏感性,仔细辨别是一贯性格还是以往未曾出现的状态,必要时使用轻躁狂筛查工具如心境障碍问卷、轻躁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筛查。如果发现患者可能或明确存在轻躁狂表现,当前又在接受抗抑郁治疗,应对药物治疗进行合理调整,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6.如何早期识别双相抑郁??
●●●
对双相抑郁的一些临床特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这些特征包括:嗜睡或日间瞌睡;其他不典型抑郁症状,如贪食和灌铅样麻痹;精神病性症状和/或病理性自罪感;精神运动性迟滞;突然起病或突然缓解;产后抑郁;季节性症状群;情绪不稳、易激惹或阈下躁狂症状;双相障碍家族史;发作次数大于3次;精力旺盛或环型人格特征等。当发现抑郁患者具有以上这些特征中的几项,应重视对既往躁狂病史的筛查。
7.如何防止双相障碍的过度诊断??
●●●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注意:
①筛查躁狂/轻躁狂发作期,而非典型的心境症状。短暂的躁狂/轻躁狂体验并不少见,加之患者在回忆和表述时容易出现偏差,可能对诊断造成干扰。针对躁狂及轻躁狂,有效的筛查问题可以是:“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整个人特别高兴,特别生气,或者幸福到了极点?”、“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连着好几天,不怎么需要睡觉,但仍然很精神,感觉很好?”。如果患者报告的是易激惹,而不是典型的心境高涨,医生则需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内容。对于躁狂患者而言,易激惹通常源于缺乏耐心,而缺乏耐心常继发于夸大观念、精力增加及思维进程加速。顺着线索“挖”症状,并形成症状网络,有助于避免似是而非的心境症状对诊断的误导。
②警惕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心境不稳”如果患者提到了一些缺乏特异性的词汇,如“情绪不稳定”,医生不应根据表面意思下结论,而应让患者进一步加以描述,如具体是怎样的“不稳定”。如果患者长期表现为快速的情绪波动,则应高度注意,这种情况更多由外界环境因素诱发,多见于人格障碍患者,需要与真正的心境极性所带来的持续性心境波动相鉴别。当患者描述自己“想法多”“思维快”时,如果医生此前已经捕捉到了其他疑似躁狂/轻躁狂的症状,则可能自动将其照单全收,用于“凑够”诊断条目。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