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玉
人应该随着地位、财富的正向增长其能力、境界、心理承受能力也要相应拔高,否则就极易陷入巨大的精神困境中,成功反而成为了枷锁。
北魏王朝的创建者道武帝拓跋珪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个体,创业过程中雄才大略,带着鲜卑骑兵纵横北方,打下了北魏王朝领土的基本盘,人们有理由相信,“雄主”“明君”的标签将会和拓跋珪终身绑定。
但意外的却是,拓跋珪在人生的后半场却收获了一个新的标签——“精神病”。我们看看史书对拓跋珪异常行为的记载:“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
曾经马上的汉子变成了严重忧郁、狂躁症患者,经常性几天不吃饭、整宿不睡觉,不是在复盘自己的过去,就是一个人持续性胡言乱语。
忧郁的人最具体的表现就是,陷入对过去的执念,或者各种幻想未来的负面镜像,既无法和过去和解,又对未来是充满恐惧。
过去和将来将其折磨得是死去活来。
拓跋珪“追思既往成败得失”,自言自语,这已经是严重的心理疾病。由于其是皇帝,所以这种精神疾病给个体造成的冲击也延伸到了北魏的庙堂,将个人的冲突扩大为集体的灾难。史书记载,大臣们在朝堂上脸色稍微有变化、呼吸不均匀、走路姿势不标准或者言语失当都会立刻遭到拓跋珪的当场扑杀,死者铺满了天安殿。
因为皇帝的精神失常,北魏庙堂秩序大乱,庙堂的乱局也延伸到了地方,各地是“盗贼公行”“巷里之间,人为希少”。
如果这种乱局持续化,那么北魏王朝的命运也会进入极大的不确定中。
年十月,拓跋珪死于宫廷政变,终年三十九岁。
随着拓跋珪的死,北魏王朝也逐渐恢复了秩序,继续走扩张路线,并在太武帝拓跋焘手里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那么问题来了,拓跋珪的人生为什么会是两个极端,从雄才大略最终走向精神失控。对于史家来说,只需实事求是记载事实就行,不会探个究竟,史书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写法也不会让读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