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一直以“社交达人”自居—见谁都不怵,跟谁都能聊。直到有一天我碰巧在百度百科搜索了一下“狂躁症”的定义:
狂躁症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心境高涨表现为轻松愉快,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周围的一切都非常美好,感到其生活绚丽多彩,自己也无比幸福和快乐。思维奔逸表现为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给人一种肤浅和表面化感觉。活动增多表现为精力旺盛、活动明显增多且忍耐不住,整日忙碌不停,做事有始无终。喜观热闹,交际多,对人热情大方。—百度百科这说的难道不就是我吗?!下面是我发现的几条“社交狂躁症”患者的症状,看看你中了几条:
一.衡量一段谈话好坏的标志是:我是不是谈话的核心这条是我们“社交狂躁症”者的基本原则—在一场聊天中,如果大部分时间大家都是在听我说我的故事,我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这真是一场美好的聊天啊!我在大家生命中的烙印一定更深刻了!反之,我就会觉得憋得慌—这次聚会又白来了。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你就跟我一样误解聊天的真正目的,暴殄天物了。
对于非正式场合的聊天,比如朋友之间的闲聊。我觉得目的是在于“分享和启发”。然而当你一个人一直在说,而别人没有机会说的时候,又怎么能接受别人的分享,从而受到启发呢。
一次,一个看起来很内向的学生气的男生,居然是北京古玩圈最年轻的玩家之一,在成功打开他的话匣子之后,他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古玩这个古老行业的事情,竟然对我做的互联网运营工作有启发—不聊谁知道呢?
再说较正式的社交场合(比如某个行业的酒会),大家“闲聊”的很大一个目的是交换资源,如果就你一个人不停地说,把你的资源全都摊在那儿,别人有事找你或许会想到你,那你需要的资源呢?更何况如果光你一个人说,没让对方也说开心了的话,你们又怎么真的建立感情,让别人愿意跟你合作呢?
至于怎么打开对方的话匣子,深挖别人的故事,这就是一门学问了。
二.冷场就是对我的羞辱!社交狂躁症患者们都是救(冷)场英雄,一有安静的尴尬时刻,一定要跳出来说话,然后开始尽可能地讲一些自己的有意思的事,试图让场子热起来。结果常常把自己累得要死……还埋怨其它人为啥不出来救场?不知道现在很尴尬吗?!
其实,这又是对聊天的一种误解。首先聊天中适当的安静是OK的—可能大家都正好在回味之前的话题或者是在思考,接下来很可能就有一个好的观点迸发出来。其次,拯救冷场也有很多方法和技巧,不是只能靠你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开说。比如:可以提出一些大家都能聊的话题,比如:“刚才马云的那个演讲你们觉得做得怎么样啊?”(这里假设大家刚才在某个会议上都听了马云的演讲),抛出一个人人都能说的话题,让大家去各抒己见。你只要在旁边悠闲地喝茶听着就好了。
三.不注意转折,想到啥说啥“社交狂躁症”患者一般脑子转得很快,而且是不缺内容讲,所以脑子很容易从一个话题跳跃到另一个话题。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激动地说“对了!”“我跟你说啊!”“我突然想到一个事!”—简直百搭。但跟真正的“转折”比起来,相差甚远。
下面举个栗子:
一次,我和一群刚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吃饭,一个有一点岁数的人说到“年轻人还是吃点苦好呀”,这时候有个女生说:“对,吃点苦是好的,但是吃太多苦就没有必要了。比如去年我去西藏支教的时候,看到那边年轻人过的日子那真的是苦不堪言。”接着大家就特别有兴趣地问她关于“西藏支教”的经历,最后现场还有两个人表示要加入他们的支教团队。
那可能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转折”的厉害。回想起来,在“吃点苦是好的,但是吃太多苦就没有必要了”这句话的前后聊的话题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可是就是被这个女生巧妙地转了过来。或许她当时出现在这个场合的目的就是给支教队伍招人,那她也利用这个转折悄无声息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这比直接说“对了,我跟你们说,我在一个西藏支教团队,你们有没有人有兴趣加入?”要高明太多了。
四.常常打断别人同样可能是因为脑子转得很快,“社交狂躁症”患者在聊天的过程中,常常打断别人—急着帮别人结束一段对话,然后自己说。或者在听到不感兴趣的话题时明显表现出不敢兴趣或者直接制止别人。
有一次和3个比较熟的朋友一起在奶茶店聊天,其中有一个跟我一样属于互联网行业的,另外两个是其它行业的,正巧聊到我最近工作上的事,那个同样是互联网行业的人说:“你知道知乎的内容运营为什么做得好吗?他们……”“我当然知道啊,知乎的内容运营都被大家讲烂了,你不用说了”
后来那两个非互联网行业的朋友表示他们其实挺想听的,可惜被我这么一打断就没法听了。
这种情况下,我当时就应该让他讲完,毕竟这个场合里还有两个想听的人。或者为了节省时间,我可以言简意赅地讲讲我知道的知乎内容运营—让另外两个人知道个大概。然后问他:“那你觉得他们的内容运营有哪些点是我公司可以参考的呢?”—然后他的长篇大论没准对我就有用了,而且在场的人都可以听明白。
五.什么聊不来的人我都要硬聊下去我们“社交狂躁症”患者特别引以为豪的一个技能就是:跟什么聊不来的人我们都要硬聊下去。于是我曾一边跟人艰难地硬聊,一边期待这个时候谁能给我来个紧急电话把我叫走。
这又是对“聊天”的一个天大的误解,其实你并不需要跟所有人都聊下去。又说回到聊天的目的:“分享启发”和“交换资源”,如果在聊了一两个话题之后发现你并不想跟对方“分享启发”或者交换不到有用的资源的话,大可以礼貌地结束对话,换到下一个聊天者。
而结束对话也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如果你结束得好的话。比如把他介绍给另外一个人,你就可以脱身了(这一招,也是我跟真正的“社交达人”那里学来的)。
而我作为一个“社交狂躁症”重度患者的醒悟,一方面来自于这些年来自己栽的跟头,另一方面得益于能够得到上文中提到的真正的“社交达人”的醍醐灌顶般的提点。而这位“社交达人”就是有意思教练,一个自称“内向”,但是混迹社交场合,总是能让聊天的人印象深刻并且感到心情愉悦的人。
以下是我参加他的“闲聊”的课程里的一些片段:
我觉得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一说到“不会聊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其实像我这样所谓“很能聊”的人可能问题更大—我们更容易以自己为中心,而且说的机会越多,错的越多。在“聊天”这个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小事上,我们其实比“不能聊”的人更需要去学习、反思和练习。
最后再总结一下:
“社交狂躁症”的5大症状:
1.衡量一段谈话好坏的标志是:我是不是谈话的核心
2.冷场了就是对我的羞辱!
3.不注意转折,想到啥说啥
4.常常打断别人
5.什么聊不来的人我都要硬聊下去
你或者你曾经以为“很能聊”的那些人占了几条呢?
(如果对有意思教练的这门“聊天课”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哦~)有意思教练
让职场更有意思,让生活更有意义?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欢迎其他哪家白癜风好治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生在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