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丐帮帮主”的归宿
管控精神病人建昌走出托管探索路
来源:辽宁法制报王大海
近年来,建昌县为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规范开展重性精神病人排查、诊断与危险性评估工作,杜绝精神病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在全县开展了重性精神病人排查评估工作。
明确排查评估的重点是排查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6种重性疾病,医院内检索和逐户排查的方式。对排查出的疑似精神病人进行科学诊断评估,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排查出的可疑精神病人和重性精神病人建立管控档案,做到管控到位。
图片来自网络
治疗救助托管中心解负担
由于精神疾病具有长期性、容易复发等特点,给大多数家庭造成经济困难。
我省相关部门对农村困难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对象、病种确定、救治方式、救治程序、出入院标准等进行了细化,明确了住院患者不再个人负担任何费用,确定了6种精神疾病作为重性精神病纳入救治范围,确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确定了诊疗出院标准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重性精神病人的家庭医院救治。建昌县则通过大力宣传,鼓励精神病人的家属将病人送到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救助机构进行救治和康复治疗,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前不久,记者走进了建昌县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这个中心是由建昌县政府为了贫困家庭治病养老而投资建设的。建昌县有农村低保对象多户患者多人,五保对象人,优抚对象多人,其中有些家庭中有各类病人和残疾人多人,还有精神病患者多人,其中重度患者多人。上述人员中,需要托管中心服务的对象达人。
当记者走进精神病人管理区时,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毕竟头一次面对多名精神病人。据托管中心副主任王玉芳介绍,这些人中有不少在来此之前都曾经用刀、棍棒伤害过他人。正是因为他们是精神病人,才没有受到刑事处罚,而是来到这里进行治疗。
在这里,工作人员把他们不称作病人,而是称作养员。在大厅,记者看到了这些养员正在看电视,当看到记者等来访的人员时,不少人都起立问好。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你放心吧,不用害怕,在治疗期间,他们都能控制住自己。”
一位向记者打招呼的养员就是在建昌县城很有名的“丐帮帮主”,患有狂躁症和酒精依赖症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目前已恢复稳定。他告诉记者,在托管中心待着挺好,大家对他都好,不愿意出去了。
建昌县碱厂乡的马某在十年前因为失恋导致精神分裂,发病期间打人、骂人、放火、砸东西,有次险些把自家房子烧了。经过一段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他的父母不得不在家照顾看管他,不能出去打工干活,导致家中十分困难。前年,马某的家人听说托管中心不错,于是经过其父亲、村委会、乡政府申请,来到托管中心进行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他告诉记者,等病好了后,要出去打工,弥补这些年对家里的伤害。
图片来自网络
后期保障政府完善救助手段
建昌县这个托管中心不仅对病人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病人病情好转稳定后,还进一步采取有效的康复方法,巩固治疗效果,从而保证病人过上正常生活。
王玉芳指着楼前的空地说,天气暖和的时候,还会组织养员到院子里有序地散步、做体操、跳舞、扭秧歌,甚至唱起卡拉OK。唱到动情处,不仅大家会为其鼓掌,歌者也能在音乐的思绪中感受到自尊自强。这种精神病患“和谐疗法”是建昌县农村常年病人托管中心独创的。在空地的东边,还有几排座椅,王玉芳说,夏天的时候,会搭起凉棚,养员们坐在椅子上就不会挨晒了。
建昌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季风光告诉记者,对于精神病人,普通家庭难以看护照料,对于贫困家庭就更不用说了。只有通过政府的有效作为,才能为病人提供医疗保障,才能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建昌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有十多万农民进城务工,而有些人被家中病重、生活不能自理的亲人“拴住”,一直走不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圈子。
靠低保、民政救助,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今则是“托管一人,幸福全家”。这个机构既完善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又解决了低保困难家庭的生活困境,还能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做的事。
在我省其他地区,像建昌县这样的托管中心并不多,而救治精神病人,特别是重症精神病人,尤其是那些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单单对其进行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后续的康复保障,政府管控这些重点人群,还需再加把劲。
本文节选自辽宁法制报《管控精神病人建昌走出托管探索路》。
花园式庭院,宾馆式客房。一流的服务、一流的饮食,一流的设施。
通过建昌微生活平台入驻的客户,凭借入住合同可到欣瑞电脑,领取价值元的老年手机一部,另外住满一年的还可享受半个月的免费优惠。
公寓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