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为双相I型障碍,必须符合下列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在躁狂发作之前或之后可以有轻躁狂或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
A.在持续至少1周的时间内,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高涨、扩张或心境易激惹,或异常的、持续性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或如果住院治疗,则可短于1周)。
B.在心境障碍、精力旺盛或活动增加的时期内,须至少符合下述3项(或更多)症状(如果心境仅仅是易激惹,则为4项),并达到显著的程度,与平常相比行为表现有明显的变化。
1.自尊心膨胀或夸大。
2.睡眠的需求减少(例如,仅仅睡了3小时,就感到休息好了)。
3.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
5.自我报告或被观察到的随境转移(即,注意力太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6.有目标的活动增多(工作或上学时的社交,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即,无目的、无目标的活动)。
7.过度地参与那些结果痛苦可能性高的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C.这种心境障碍严重到足以导致显著的社交或职业功能的损害,或必须住院以防止伤害自己或他人,或存在精神病性特征。
D.这种发作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其他治疗)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注:抗抑郁治疗(例如,药物、电抽搐疗法)引起的一次完整的躁狂发作,持续存在的全部症状超过了使用的治疗的生理效应,这对于躁狂发作而言是足够的证据,因此可诊断为双相I型障碍。
注:诊断标准A-D构成了躁狂发作,诊断为双相I型障碍需要个体一生中至少有1次躁狂发作。
轻躁狂发作
A.在至少连续4天的时间内,几乎每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有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情感高涨、自我膨胀或心境易激惹,或异常的、持续性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
B.在心境障碍、精力旺盛或活动增加的时期内,须符合至少下述3项(或更多)症状(如果心境仅仅是易激惹,则为4项),与平常相比其行为表现有持续、显著的变化。
1.自尊心膨胀或夸大。
2.睡眠的需求减少(例如,仅仅睡了3小时,就感到休息好了)。
3.比平时更健谈或有持续讲话的压力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感受到思维奔逸。
5.自我报告或被观察到的随境转移(即,注意力太容易被不重要或无关的外界刺激所吸引)。
6.有目标的活动增多(工作或上学时的社交,或性活动)或精神运动性激越(即,无目的、无目标的活动)。
7.过度地参与那些结果痛苦可能性高的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C.这种发作与明确的功能改变有关,个体无症状时没有这种情况。
D.这种心境障碍和功能的改变可以明显地被他人观察到。
E.这种发作没有严重到足以导致显著的社交或职业功能的损害或必须住院治疗。如果存在精神病性特征,根据定义,则为躁狂发作。
F.这种发作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其他治疗)的生理效应。
注:有抗抑郁治疗(例如,药物、电抽搐疗法)引起的完整的轻躁狂发作,持续存在的全部症状超过了使用的治疗的生理效应,这对于轻躁狂发作而言是足够的证据。然而,需要谨慎的是,1项或2项症状(尤其是使用抗抑郁药物后出现的易激惹的增加、急躁或激动)不足以做出轻躁狂发作的诊断,也不足以说明个体有双相的素质。
注:诊断标准A-F构成了轻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虽然常见于双相I型障碍,但对于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而言并不需要。
抑郁发作
A.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表现出与先前功能相比的变化,其中至少1项是(1)心境抑郁或(2)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注:不包括那些能够明确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
1.几乎每天和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既可以是主观的报告(例如,感到悲伤、空虚、无望),也可以是他人观察到(例如,表现为流泪)注:儿童和青少年,可能表现为心境易激惹)。
2.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对于所有或几乎所有的活动兴趣或愉悦感都明显减少(既可以是主观陈述,也可以是观察所见)。
3.在未节食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增加(例如,一个月内体重变化超过原体重的5%),或几乎每天食欲都减退或增加(注:儿童则可表现为未能达到标准体重)。
4.几乎每天都失眠或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由他人看得出来,而不仅仅是主观体验到的坐立不安或变得迟钝)。
6.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
7.几乎每天都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或过分地、不适当地感到内疚(可以达到妄想的程度,并不仅仅是因为患病而自责或内疚)。
8.几乎每天都存在思考能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犹豫不决(既可以是主观的陈述,也可以是他人的观察)。
9.反复出现想死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恐惧死亡),反复出现没有具体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B.这些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这些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注:诊断标准A-C构成了重性抑郁发作。抑郁发作虽然常见于双相I型障碍,但对于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而言并不需要。
注:对于重大丧失(例如,丧痛、经济破产、自然灾害的损失、严重的医学疾病或伤残)的反应,可能包括诊断标准A所列出的症状,如强烈的悲伤,沉浸与丧失、失眠、食欲缺乏和体重减轻,这些症状可以类似抑郁发作。尽管此类症状对于丧失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或反应恰当的,但除了对于重大丧失的正常反应之外,也应该仔细考虑是否存在抑郁发作的可能。这个决定必须要根据个人和在丧失背景下表达痛苦的文化常模来作出临床判断。
双相I型障碍
A.至少一次符合了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上述躁狂发作A-D的诊断标准)。
B.这种躁狂和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特定的或未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它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编码与记录步骤
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编码是基于目前或最近的发作的类型,目前严重程度的状态,是否存在精神病性特征及缓解状态。只有目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的全部诊断标准时,才能表明目前的严重程度和精神病性特征。若目前不符合躁狂、轻躁狂或抑郁发作的全部诊断标准,才能做出缓解的标注。编码如下
记录诊断的名称,应按以下顺序,双相I型障碍,目前或最近的发作的类型,严重程度/精神病性/缓解标注,接着是适用于目前或最近发作的没有编码的下述标注,需要几个就用几个。
标注:
伴焦虑痛苦(pp.70-71)
伴混合特征(pp.71-73)
伴快速循环(p.73)
伴忧郁特征(pp.73-74)
伴非典型特征(pp.74-75)
伴心境协调的精神病性特征(pp.75)
伴心境不协调的精神病性性特征(pp.75)
伴紧张症(pp.75),编码备注:使用额外的编码.89(F06.1)
伴孕产期发生(pp.75-76)
伴季节性模式(pp.76-78)
诊断特征
躁狂发作的基本特征是明显有一段时间出现异常的持久的高涨,夸大的或易激惹的心境,以及活动或精力的持续增多,这种现象在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持续至少一周(必须要入院治疗的可以少于一周时间),同时至少伴随诊断标准B中的至少3条附加症状。如果仅仅是情绪易激惹而不是情绪高涨则必须存在4条以上附加症状。
处于躁狂发作时的情绪经常被描述为愉快的,过分开心的,高涨的,或者“感觉高兴到了极点”。在一些情况中,这种情绪具有如此高的感染性以至于很容易被认为是过度的,并且可能以人际交往、性活动或职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无限制和随意地热情为特征。例如,患者会在公共场所自发地与陌生人大量交谈。更常见的情绪是易激惹而不是高涨,尤其当患者的期望被拒绝或者已经在用药的情况下。短期内情绪的快速转换可能会发生并被称为不稳定性(即在愉快、烦躁和易激惹之间转换)。在儿童期,开心、痴傻和“疯疯癫癫”在特定情境中是常见的;然而,如果这些症状是重复出现的,与情境不相称的,且不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期望发展水平,他们就可能符合诊断标准A。如果这种开心对于儿童来说是异常的(即显著高于基线水平),且情绪改变发生的同时出现躁狂诊断标准B中的症状,确定诊断的概率就会增高;然而,情绪改变必须伴随持续的活动或精力增多,且对于熟悉儿童的那些人来说这种增多是明显的。
躁狂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同时进行多项计划。通常这些计划都是在几乎没有该领域知识的情况下开始的,且都是患者无法实现的。一天当中可能有几个小时会出现活动水平增加。
自尊心膨胀是典型的表现,从盲目自信到狂妄自大,甚至可能会达到妄想程度(标准B1)。尽管缺乏特定的经验和才能,患者还是会从事复杂的工作如写小说或为不切实际的发明宣传。夸大妄想(例如,和名人有特殊关系)是常见的。在儿童期,对于能力和信念的高估是常见的,例如他们认为在运动中表现的是最好的或在班级里是最聪明的;然而,当这样的信念出现在有明显相反证据时,或当儿童企图从事非常危险的行为时,最重要的是当他们的正常行为发生改变时,才可以被认为是满足夸大的标准。准。
最常见的特征之一是睡眠需求减少(标准B2),这与失眠症不同,失眠症患者想要睡觉或感觉需要睡眠但无法做到。患者可能睡得很少,或者可能比以往早醒几个小时,仍然感觉已经休息好了且充满活力。严重时,患者可能很多天不睡觉,却不感觉疲劳。睡眠需求减少通常是躁狂发作的征兆。
说话时可能语速快,有紧迫感,声音大,且难以打断(标准B3)。患者可能会不管其他人是否想要交流而持续讲话,通常是侵入的方式或不关心所讲内容是否有关联。谈话有时以笑话,双关语,与话题不相关的玩笑话,和戏剧性为特点,伴随戏剧性的举止,唱歌,和过度的肢体表现。说话的音量和力度比内容更重要。如果患者的情绪是易激惹而不是高涨,谈话可以会以抱怨,敌对评论,或愤怒的长篇大论为特点,尤其是在企图打断患者的时候。诊断标准A和诊断标准B中的症状都可能伴随相反相(即抑郁)(参见“伴有混合特征”说明)。
通常患者的思维速度要快于他们能够表达思维的语速(标准B4)。思维奔逸经常出现,且语速加快到几乎连续涌出,讲话会突然从一个话题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当思维奔逸严重时,谈话会变得无条理,不连续,使得交流非常困难。思维变得繁杂,难以叙述清楚。
患者因为注意很容易转移到无关紧要的外界刺激(如会谈者的打扮,背景噪音或谈话声音,室内陈设)而存在注意力分散(标准B5),注意力分散通常会影响患者躁狂体验,因此不能进行理性对话或接受指令。
有目的活动的增多通常包含过度计划和同时参加多种活动,包括性活动,职业,政治,或宗教活动。性冲动,幻想,和行为的增多经常出现。躁狂发作的患者通常表现出社交活动的增多(如:重新联络旧相识,打电话或联系朋友甚至陌生人),而不理会这些交际是否是扰人的,专横的及过分的要求。他们通常以来回踱步或同时进行多项对话的方式表现出精神运动性激越和坐立不安(即无目的运动)。有些患者给朋友,公众人物或媒体写很多不同主题的信,电子邮件,短信等等。
活动增多标准对于儿童来说很难确定;然而,当儿童同时从事多种活动,开始复杂和不切实际的计划,发展不当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