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过很多不顺,最近经医生诊断,我有狂躁型抑郁症,我不敢告诉家人,不敢告诉男友,怕他们会把我当病人看待。
首先,你需要质疑医生的诊断。狂躁症抑郁症是精神病学的专业标签,指双向性情感障碍。它的诊断需要有典型的躁狂与抑郁发作,具有心境与环境不协调、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受损的表现,病人病期缺乏对病症的认识和自我协调能力,睡眠减少,易激惹、抓狂与自杀,喜欢夸大与自贬,话语多与沉默寡言并存或交替出现。一个典型的狂躁抑郁患者并不需要告诉别人,恰好是被别人发现而自己却浑然不知。不过,医学统计认为,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有双向情绪色彩,是否给予临床诊断还要看是否影响了当事人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
其实,每个人的情绪曲线都有兴奋与沉郁的变化周期,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把情绪的变化周期(频率)和变化的幅度(强弱)看成两个参照轴,人的情绪状态分为四种类型:波幅小,情绪周期交替快者是活泼型;交替慢的是沉稳型;交替快,情绪波动大,给人的感觉就是戏剧型人格,喜怒无常,好在是大体平衡;周期慢,波幅大,被人感觉此一时彼一时,这是一种躁抑色彩。后两者给人的感觉是不稳定。
我有个朋友,每年3月到9月是他的沉郁期,不爱读书,整天睡觉,上班懒懒散散,工作马马虎虎,而9月到第二年3月是他的兴奋期。“十处打锣九处在”,什么事都来“瞎掺和”,哪儿都听得见他的欢声笑语,让人爱恨交加。我们常调侃他是“夏眠”动物,天气变冷,精气神倒来了。奇怪的是,他自己倒很认同,从不把自己当另类,结果是我们也只好认同,权当是他的个性特征。久而久之,离了他还不行,觉得生活中少了一笔亮彩。
双向情绪色彩也许是个更贴切的、不易引发你的不良联想的标签。它只是人对环境的适应问题,而非医学问题。比较有意思的是轻躁状态,这差不多是生命在非人性化、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不靠药物就免费可得的完美情绪体验。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对世界充满好奇,总是乐滋滋的,哪怕谁家花盆被风吹落砸在头上,瞬间的愤怒后喜悦又会控制他。这样的人在社交环境中是良好的润滑剂,幽默、风趣、逗人发笑、耍小聪明,哪儿都有他的身影。他们学习效率极高,心境不佳时落下的一年的功课,短短一两周不吃不睡就能补完,考试成绩还出奇的好,让勤勤恳恳的学子们气得吐血,让老师大跌眼镜,他们是创造奇迹的人。
轻躁是上帝给这一类人的礼物,作为补偿,上帝也会拿走他们几个月的快乐,让他们处在恶劣的心境中。如果我们不想保持双向情绪,那么在快乐到来时我们就要自觉节制,不让喜悦那么集中、快速地勃发出来。心境低落的时候我们自觉地增加活动,不恋床,也不回避人际交往,让情绪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得到恢复。当然,渴望奇迹的人不必这样做,不变的情绪哲学是:快乐也需要痛苦去平衡。
合肥白癜风医院白癜风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