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片
机电工程与信息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专任教师中博士2人,硕士5人,高级职称6人,“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团队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师4人,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9人,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师5人,建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教师2人。教学团队人员分工明确,配备合理,可从事机、电、液、气及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团队介绍
01
团队成果
上海市教委双证融通第三批试点项目;
完成上海市教委产学研项目5人次;
完成上海市中青年国外访问学者项目1项;
出版教材十余本,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团队完成省部级以上立项课题十余项;
在参加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学生中,通过率达90%以上。
★团队荣誉★
年,第七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数控加工(车、铣)竞赛数控车团体一等奖,数控车个人二等奖1名和三等奖2名、数控铣个人三等奖。
年,第七届上海市“星光计划”数控加工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年,上海市“星光计划”数控铣床技能竞赛荣获个人一等奖1名,三等奖1名,并获团体二等奖。
年第六届上海市“星光计划”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数控加工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年上海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第三届数控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02
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融入大国工匠精神
专业团队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相结合+综合素养”为目标,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熏陶。推动“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为装备制造业培养大国工匠。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03
聚焦城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设于年,专业建设依托学校整体办学优势,打造建筑机电的专业特色与品牌,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性,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新形势的需要。团队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导,聚集国际视野,将专业建设纳入到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体系中,紧跟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定位,抓牢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业集群、过硬质量品质三个环节,致力于装备制造业综合能力全面增强,彰显“上海制造”的美誉度。
04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之路
专业团队积极推进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等,追踪机电行业高技能岗位对技术、能力、知识、素质的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创业精神和操作技能。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之路,推动了学生的就业,为中国制造业输送了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制造。
与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校企合作,双方将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实施“工学结合”、“2+1”弹性学习制度、寒暑假岗位见习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专业技术。双方还将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并举,推行高级应用型人才“双证”就业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开展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与上海迪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进行电子制作实训室的功能提升,以焊接——组装——调试——编程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中。在新的教学计划的构架下,体现“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教学以“学中做、做中学”的形式开展的教学理念。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来校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与指导,参与课程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提供课程改革建议,深化校企合作发展。
05
借助双证融通平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高职教育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共同开展的重大改革行动,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双证融通——电工三级项目的实施,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的提升,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衔接贯通。
06
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秉持服务于中国制造的要求,专业团队申请了智能化工作室项目,目的是以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师生综合学科能力为重点,以电子制作、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为课题,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建设目标。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07
砥砺奋进,服务地方产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接地方政府机关,协助政府机关进行区域产业规划开展实地调研,并为地方产业布局提出合理地建议。
团队良师风采
纪永
机电工程与信息学院院长
副教授,曾获上海市育才奖,两次获上海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数控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上海市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潜心研究职业教育十多年,曾作为主要人员参与上海市特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一直致力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同时,作为机电专业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叶建农
机电工程与信息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国家教育部安全行业职业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安全专家、上海市总工会劳动保护“工具包”专家、上海市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专家、同济大学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会计师,曾获辽宁省劳动模范和本溪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等称号。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及研究,多次参加上海市高职院校及重点专业建设工作,主编《低压电工作业人员安全技术与管理》,作为上海市电工上岗证指定专用教材。参与机电专业及课程建设,在机械安全生产方面有较深造诣。
别红玲
机电一体化技术
专业负责人
副教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与时俱进;潜心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教风端正,为人师表;作为课程负责人,完成上海市精品课程一门、编写教材2本、先后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完成各级项目十余项,被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聘为环卫机械特聘专家。
刘海红
讲师,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承担机电、暖通、智能楼宇等相关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负责或参与机电专业多个项目建设和星光计划学生技能大赛,积极参与多项校内外课题和校企合作项目,曾先后获得“先进教育工作者”、“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
谭艺
博士,副教授,从教二十多年,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年参加同济大学中德职教联盟组织的高职教师培训;-年在德国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做国外访问学者一年,学习德国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年,在上海学普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上海市教委产学研践习项目一项;先后完成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上海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及对策》、土建类高职《建筑机电工程》课程和教材研究方案等多项课题;年荣获学院“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李辉宇
高级工程师,从事机械设计及物流设备研究十余年,在职业教育领域也有深厚的经验积累。注重探索更多的实训内容与基础课程融合,实现基础课程教学的理实合一。带领学生参加世界技能大赛CAD机械设计比赛选拔赛且获得较好成绩,并做为此项比赛上海赛区的裁判员之一。在机电设备的创新设计方面,目前在AGV方面有所研究。
鲁明旭
讲师,维修电工高级工,教学过程中耐心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与学生谈心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注意倾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在第一届高职高专院校市政工程类专业技能竞赛(天煌杯—给排水系统安装与调试)中指导学生获得三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获得控制阀外观设计专利和工商管理展架外观设计专利两项。
许富艳
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及实训指导,潜心致力于一线教学工作,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完成教材两本,发表论文数篇。
陈继华
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十多年,承担的研发项目累计十多项,曾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相关课题研究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EI检索论文2篇。
责编
党委宣传部
排版
陆怡清
素材、图片
机电工程与信息学院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