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称为BipolarDisorder(BP),英文别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案例
男性,17岁,来访者进入高三年级之后,近几个月来,心情压抑总是想哭,一想到考试就紧张难受不想上学。也想自杀,感觉活着很没意思,每天就是家里——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太没劲儿,自认为自己是最差的失败者,感觉没有希望和盼头。
几个月来已经几次请假休息在家,在家时又想发脾气,很难控制心情时,就是大喊或尖叫,多次摔东西,打破家里的杯子。也有些时候,心情很好,思维特别活跃,话也变的多起来,感到自信又回来了,并且感到自己肯定能考上北大,成为班级中最棒的尖子生。但好心情很快就又没了,变得痛苦压抑,不想学习、不想出门、不想吃饭、不想做任何事情。
来访者由父母带领来访。父母介绍说,孩子很痛苦,不想学习和上学,头痛、无食欲,想自杀,到医院做身体检查并无疾病。也没有用药。
经诊断对来访者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这里的“双相”,就是指“抑郁相”和“躁狂相”。二者可交替循环发病,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
双相障碍的表现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①病程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ZhiLiao
治疗
1、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原则需要考虑患者性别、年龄、主要症状、躯体情况、是否合并使用药物、首发或复发、既往治疗史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从较低剂量起始,根据患者反应滴定。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反应、不良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等及时调整,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2)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3)长期治疗原则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身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其发作的频率远较抑郁障碍为高,因此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急性期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巩固期治疗目的是防止症状复燃、促使社会功能的恢复;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防止复发、维持良好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药物治疗
最主要的治疗药物是抗躁狂药碳酸锂和抗癫痫药(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它们又被称为心境稳定剂。对于有明显兴奋躁动的患者,可以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氯丙嗪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严重的患者可以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治疗中需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对于双相抑郁患者,原则上不主张使用抗抑郁药物,因其容易诱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发作或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对于抑郁发作比较严重甚至伴有明显消极行为者、抑郁发作在整个病程中占据绝大多数者以及伴有严重焦虑、强迫症状者可以考虑在心境稳定剂足量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合并应用抗抑郁药,一旦上述症状缓解,应尽早减少或停用抗抑郁药。
3、其他治疗
(1)生活规律
最好的双相治疗方法是每天生活规律,在大约同一时间做一些规律性活动。这样有助于调节神经激素,将你的情绪波动减少一半。对你的生物钟最关键的四个活动是:起床时间,开始工作或做家务的时间,开始与他人互动的时间,和吃晚饭的时间。
(2)睡眠规律
根据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研究,足够的睡眠对于双相治疗非常重要。要重视睡眠的规律性以及睡眠时间。定时起床和白天不睡觉比定时睡觉更重要。“这意味着,最好在疲惫的时候睡觉,而不是强迫自己睡觉”。
(3)尝试心理治疗
认知疗法应该说是行为疗法的最佳拍档,情绪、认知、行为三位一体的逻辑决定了,认知疗法配合行为疗法,能更好地改善双相人的情绪浮力,不至于陷入情绪两极化的钟摆效应。受到极端情绪的影响,双相人在发病期,认知会陷入偏执,抑郁期就会对自我的评价过低,躁狂期则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偏离了事实真相,同时,对周围人和事的看法也会剑走偏锋,呈现出要么过分悲伤绝望,要么过分乐观和满不在乎。相当于一种隧道视觉,执拗地相信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某种判断,忽略了隧道外的大量信息和证据。认知疗法,就是改变这种偏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让双相人从隧道视觉中解脱出来,重新认知自我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从而摆脱极端情绪的束缚,恢复一种相对稳定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