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疾病。年美国的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生活总体结局中,自杀7.8%,呈现慢性化15.9%,反复发作27%,不完全缓解7.8%,缓解25.5%,康复16%。可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的病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存在症状。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期,也可能出现损害社会功能的表现。另外,由于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了解,也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寻求帮助的模式。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际性大规模研究证实,60%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患者在初次发作的6个月内未得到治疗。3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首发症状后的10年内都未寻求治疗。34%的患者最初的诊断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正确诊断距第一次就诊的时间平均是8~10年。在获得正确诊断之前,患者平均看3.3位医生。
双相情感障碍的多面性是造成诊断和治疗困难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些困扰,首先需要建立信心,就是躁狂或抑郁是可以治疗的。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的原则包括综合治疗、长期治疗、家属和患者共同参与治疗等。
长期治疗又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3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的治疗目标各有侧重。躁狂或抑郁在急性期的治疗重点是迅速、安全、有效地控制症状,包括可能的自杀、自伤等危险行为。但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不仅仅是控制疾病的发作,还要做到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所以巩固期治疗强调症状的彻底缓解或消失,并能维持疗效。维持期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预防复发,尽量降低复发风险或者延缓复发的时间。
与此同时,双相情感障碍的难治性一般和以下原因有关。
一些临床医生发现症状清单或量表有助于补充精神状态检查的结果。在治疗混合症状的双相性精神障碍患者时,症状识别尤其重要。
如果不能识别不明显或“软”轻躁狂症状(失眠,焦虑,烦躁,思维敏捷和反刍)会导致处方抗抑郁药,这将不能得到治疗益处甚至可能使症状恶化。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会对双相情感障碍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应该告知患者可控制的睡眠不良习惯(上网熬夜),可预见的和可避免的压力情况以及不规律的服药依从性可以抵消或超过处方药物的积极效果。
此外,经常运动和日常的常规例如稳定的健康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睡眠卫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即使使用少量或中等量的酒精或娱乐性药物(包括大麻)的患者也应该被告知,任何持续使用都会干扰双相药物的治疗效果。
同时一些精神(抗抑郁药)和非精神(如类固醇,阿片类药物)类的药物应停止使用,以确定它们是否影响抗躁狂药物的治疗效果。
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需要多药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处方医师不应该一次改变一种以上的药物,因为如果同时改变一种以上的药物,任何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原因将不清楚。
双相情感障碍药物的成本和可获得性应该在开药之前与患者一起考虑和讨论,因为一些昂贵的品牌产品可能没有覆盖患者的健康保险,或者高额的支出可能是患者负担不起的。在这种情况下,提供样本来开始治疗可能会有所帮助。
我们认为,如果FDA批准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所有药物治疗都失败的话,那么该患者就具有耐药性。
治疗抵抗(耐药性)没有正式的通用定义,提出的标准包括特定数量的药物治疗失败,对治疗的反应不完全或不满意(通常由症状评分量表确定),在特定的治疗时间内没有成功的响应,对所有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或者对“循证”(通常是FDA批准的)药物没有响应。
医疗问题,如双相情感障碍中的慢性失眠,与认知功能受损,轻躁狂/躁狂症状恶化以及自杀风险增加有关。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