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理学第一篇引论

第3章四种思维方式

Jaspers认为,精神病理学至少有四种思维方式:描述现象学、构筑复杂的单元或整体、因果性说明、发生性理解。这是精神病理学理论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提纲。本书将Jaspers的提法略加修改,就下述四方面进行简短的讨论:描述、构筑复杂的单元或整体、决定论的说明、理解和解释。四者之间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联系,但我们必须避免范畴的混淆。

3.1描述

描述是一切科学的前提,因为科学研究总是从事实或现象人手的。一般地说,描述的对象有三:自然界(德文称之为Umwelt,即周围世界)、人的世界(德文称之为Mitwelt,可译作人际世界)、内心世界(德文称之为Eigenwelt,即自己的世界)。困难和分歧主要发生在关于内心世界的描述上。然而,对于精神病理学来说,对内心世界的描述却是最重要的。也许,理论分歧的根源在于:若完全脱离开人际关系和自然界,内心世界便无法描述。语言发展史似乎告诉我们,最早出现的词语是标示或描述外在世界的。这不难理解,因为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对付外在世界。许多词的原意是指“物”的,而不是指“心”的,这难免给今天的精神病理学描述蒙上一层隐喻的阴影。“疾病”作为一个医学术语本来是指躯体情况的。这样说来,“精神疾病”岂不跟一般人说的“思想病”一样只是一种隐喻?其实并不尽然。“思想病”并无明确定义,所以只是一个隐喻。从隐喻到概念的发展正是科学的历史。法拉第开始采用current一词时是有顾虑的,但电学发展的历史已经把这种顾虑完全打消了。精神病理学的历史也是如此。最初,人们在描述精神障碍时摆脱不了鬼神或灵魂等并无确切定义的观念,也就谈不上具有科学形态的精神病理学。科学是和术语系统的发展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基于经验的明确的概念和术语,精神病理学也就获得了科学的形态。但是,我们要看到,妄想、幻觉等概念是人类漫长经验积累的产物,这些概念具有今天这么明确的定义充其量也不过是近~年的事。我们的祖先与精神病人打交道费去了多少心血和深思!初学者满以为听几堂课和读几本教科书便可以掌握这些概念,那是不切实际的。青年医生经常提问,大多是甲症状与乙症状如何鉴别,要求我说出两者的定义和不同之点,其实,这些东西书上都有。实际问题是,他们对某一位或几位病人的精神障碍不会加以确切地描述。我告诉他们,要掌握症状概念,必须花大力气认真去观察病人,和病人深入交谈,然后加以描述;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背教科书的条文也就够了。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任务是了解病人,尤其是他的内心世界。语义学的功夫充其量只是精神病理学的准备,不能喧宾夺主或舍本逐末。

近10年来,我发现不少青年医生有喜欢钻研“理论”的情况,他们似乎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思考:精神障碍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有什么物质基础?病态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如此等等。我并非认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和不值得思考,而是坚信,轻视或忽略描述症状学是极大的失策。还没有弄清楚“妄想”事实上是个什么东西,就想研究“妄想”的原因和机制,不能不说是步入了迷途。

对内心世界之如实的描述。绝不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本领,也不是不下工夫就能掌握的方法。

现象一语有广狭两义.广义的兼指可以观察的外在现象,如言语、表情、行为等;狭义的只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体验。

年,法国人Blondel写了一本书LaConscienceMorbide(《病态的意识》)。他说,我们并不了解精神病人实际上究竟有什么样的体验;病人生活在他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对此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也从来没有走进去过。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其产生和发展有它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或渊源,但把它引入精神病理学作为一种方法的指导,却直接源于我们想了解病人内心世界的愿望和意图。

EdmundHusserl(—)的现象学(请参阅《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若视为本体论,当然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但他的“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reduction)却可以作为一种方法用之于精神病理学。Husserl强调,必须“把世界放进括弧里”。这意思是说,他力图排除掉对现象的任何价值判断,也排除掉有关现象背后的本体和原因的任何断言。确实,采用这种方法,精神现象原来不大明显的元素或方面便以愈来愈丰富多彩的形式显现了出来。终于,过去不知道的现象之问的联系以及整个内心世界的结构也变得明显起来。

有名的一级症状主要是关于病人内心体验的描述。自我觉察障碍的各种形式的描述,如果不深入到病人内心世界里去,那是不可能的。这些发现和描述出自现象学派的精神病学家而不出自持精神分析观点的人难道是偶然的么?

我们从小就习惯于用一定的价值观看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张三,我喜欢他;李四,我有点讨厌他,如此等等。要排除掉价值判断的干扰而深入到病人的内心世界里去,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自然科学的教育使我们时常想到精神活动背后的物质变化,也不能不把世界放进因果的框架里去考虑。然而,要对精神病理现象有尽可能精确的描述,我们还是必须排除这些思想的干扰。因此,精神科医生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自我训练或自我修养,发展描述现象的本领。

从研究的角度说,Husserl的“现象学还原”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实际上他的说法却是一种理想化。有人说,“还原之最大的教训,是完全还原之不可能。”(M.Merleau—Ponty,转引自R.May,)这话很有道理。说句笑话,果真把世界放进括弧里,我们自己也就一起进了括弧。不过,这些都是哲学家喜欢争论的话题。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是不走极端的,否则,医生这碗饭就吃不成了。只要不绝对化,“还原”是非常有用的。

在与病人进行交谈时,要处理好三种关系,这是我们经常碰到的矛盾:

(1)作为心理治疗者和作为诊断者的关系。医生往往采取先诊断后治疗的方针,这很容易妨碍医生与病人良好关系的建立。

(2)尊重病人的好恶和遵循精神科晤谈一定的导向或检查程序之间的关系。医生为了按时完成常规工作,有可能忤逆病人的意志,忽视病人所关心的事情,这是需要注意的。

(3)对现象的如实了解和对它进行临床评定之间的关系。已有的症状学概念构成了必不可少的思考框架,但它们对了解新鲜事物却是一种束缚。初学者倾向于“对号入座”,而经验丰富的医生却往往能看出每一位病人总有他的特殊性,用行话说这叫做“共性中的个性”。现象学的理解,如前所述,必须排除价值判断的干扰,但是,精神病学的诊断却离不开价值观。假如我们对一切精神现象根本不作好坏、优劣之分,精神障碍和精神健康这两个概念就会同归于尽。因此,我们必须“进得去”(不带价值观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还必须“出得来”(用一定的价值观对病人的精神状况进行评定)。

记录是把我们从病人了解到的情况用文字加以描述。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辈子都要精益求精的。描述的原则是,不允许用任何术语或行话,要用日常语言作尽可能精确的描述,并力戒含糊笼统;要没有渲染,也没有猜测;最后是不允许有重大遗漏——符合临床精神病学所要求的完整性。

3.2构筑复杂的单元或整体

Jaspers所说的复杂的单元或整体(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zsxj/14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