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的爱,也能成伤害林语堂与他的大女

林语堂共有三个女儿:如斯(凤如),太乙(玉如,无双),相如。与林语堂创作的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木兰,莫愁,目莲对应。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因婚姻不顺而患有轻微精神病,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她的宿舍里自缢身亡。少年时随父亲浪迹欧美,单不忘故乡仍独自回到祖国。年回国参战在昆明军医署林可手下服务。

[Part1]一个让父亲流尽无数泪的“前世情人”   著名的情感专家苏岑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迷信。今生,她为你倾其所有,来世,必要你为她穷其一生。”林语堂的大女儿林如斯,就是这样一个让父亲为她流尽无数泪的“前世情人”,让林语堂爱若掌上明珠,给林语堂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安慰,又为她而纠结一生,最后,又因如斯自杀而让晚年生活遭受重创,5年后也撒手人寰。

[part2]《京华烟云》序的作者 林如斯是林语堂三个女儿中最具才华的一个,遗传了大师的精华,才貌出众,常被大师引以为豪,甚至连他的经典著作《京华烟云》,也要她作序。林如斯不仅仅是林语堂的女儿,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知音,最能理解父亲的思想、最懂父亲的感情。据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介绍,《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是林语堂笔下和心目中最完美的女性,而姚木兰就是林语堂以林如斯为原型创作的,可见林如斯在林语堂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也可见林如斯的才情有多高。

[Part3]不幸的婚姻永远的痛   如斯公然违背父亲的意愿,放弃父亲在上流社会为她物色的才貌具佳的男子,在订婚前夕,跟一个美国男友私奔了。结果,没多久却发现,她毅然选择的那位夫君,竟然是个不务正业的混混。懊恼、自责、伤心、遗憾,百般情绪不得解脱。几年后,她终于走出了那段绝望的婚姻,但因心碎神伤,几度进出精神病院,最终自尽了。发现她自缢身亡时,她桌上的茶杯还是温热的。

一个不幸的婚姻,对一个女人真正的伤害,就在于,它会慢慢摧毁一个女人对自我的认知,她会认为,也许是我不够好,才让一个人对我如此粗暴,也许是我有问题,才会招致这样的命运。这是一个比洗脑更残忍的过程,因为,它最终让多少女人,失去追求幸福的勇气,失去对自我客观的评价,失去对尊严的看重,而最终,在一份自己不想要的生活里,对痛苦渐渐麻木,对自己渐渐无视,像一株萎谢的植物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就这样沤在尘泥中,像个活死人一样,过完了一生。

[Part4]大师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和失败-子女教育   爱她,就不要害她。很多父母对子女无私无限的爱,最后都变成了害。同为父母,我非常能理解大师对女儿满满的爱,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成功与否,我认为最后应当以结果论。凡是健康成长了的,无论父母是有为的还是无为的,皆可归之为成功;凡是不能健康成长的,尤其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上出现重大偏差,在人生重大选择上出现严重错误,甚至连心理上都出现了问题,却又无能为力的,应当归之为失败。李嘉诚说: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大师一生中最心爱的三个女儿,只有二女儿林太乙婚姻尚可,小女儿林相如亦终身未嫁。大女儿林如斯最后的悲惨结局,我以为,在子女教育这个问题上,作为父亲角色的林语堂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尤其是在对子女思想的引导和人生大方向的把关上,最大的失败。提倡“闲适、幽默、性灵”,要自由、要天性,本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思想用在教育上,让小孩“也像坂仔的野草一样,不经任何修剪地成长”,就很容易经不起风雨、很容易误入歧途。林太乙在《林家次女》开篇第一句便写到的“我在这本书里描述我充满快乐,又好玩又好笑的童年和成长的过程,以及父亲给我的不平凡的教育”,我看这位父亲的不平凡教育未必就如太乙所述的那般“不平凡”。当父亲,林语堂还得好好向他的老子林至诚学习。完全的爱,收获的未必只有爱,还有可能是最深的伤害。这种结局,对这对父女俩何尝不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很多时候,我们所要避免的,就是这种无方向无原则的放任、放羊,看似是成功,其实是失败,那就是--只注重素质的提升,而忽视了对是非观、大局观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该修剪时还是要修剪,不能完全由着人的天性去发挥,哪怕是平凡些,也比不正常的“性灵”更加幸福。为此,笔者特意邀请了一名心理学专业人士,依据相关的资料,以现代的医学理论,从专业的角度,对林如斯的心理疾病进行了病理分析和研究。

附1(林如斯抑郁症的病理分析):

 回顾如斯的一生,人如其名,美丽如斯,聪慧如斯,但为什么这么聪慧美丽的她会自己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呢?笔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这一出乎意料而又是意料之中的结果,据资料记载,如斯在结束和美国人迪克的婚姻之后,就陷入抑郁寡欢,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诊断,在病程上,林如斯抑郁的病程已经达到了2周以上,在既往生活中,也没有资料记载林如斯存在足以符合标准的躁狂和轻躁狂发作;其次,抑郁的症状分为核心症状和附加症状两大类,其中个体几乎每天在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里心境低落,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意志消沉是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据资料记载,林如斯在婚姻失败后表现为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心烦意乱,黯然神伤,也大致符合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此外还出现了抑郁的一些附加症状,如自责、自罪、内疚感、对前途悲观、无望感、出现死或自杀想法、思维和注意力降低、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故此大致诊断为抑郁发作(沈渔邨,精神病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08.)。而且如斯是几度进出精神病院,说明其病情反复,按照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的分类可大致诊断为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反复发作。病情的反复,一方面,可能与如斯本身具有抑郁的易感特质有关系,在遇到婚姻挫折这样的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不能正确的对待,导致心理产生疾病,而且一发而不可收;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证明了当时中国的在心理精神卫生水平还相对较低。

抑郁症的病因很复杂,依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观点认为抑郁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如斯来说,主要原因可能有如下几方面:首先,婚姻失败这一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是其抑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应激源。因为如斯违背父母的意愿选择自由恋爱,在结婚的前夕和美国青年男友迪克私奔,背井离乡和他来到美国,但是最后自己排除万难的婚姻却以离婚的悲剧收尾,作为东方女性骨子里还是具有从一而终的这种观念,所以离婚给如斯带来沉重打击是必然的,当时的如斯内心十分的悔恨,但自己又不能妥善处理爱情的伤痛,痴痴沉浸于过往,深深负疚于前尘,处境日益恶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情绪十分低落。 其次,强烈的内心冲突,追求个人婚姻自由与违背父母意愿导致的心理冲突一直存在于如斯的内心,林语堂夫妇对他们的这个大女儿向来宠爱有加,年轻美丽的如斯在适婚年龄时,林语堂在上流社会为她物色了一位才貌具佳的男子作女婿,然而,订婚前夕,如斯竟然与一个美国男友私奔,众亲友哗然。后来婚姻的失败更加的加重如斯的这种心理冲突,对于违背父母的意愿更加的愧疚自责,对于自己的选择更加的悔恨,百般情绪不得解脱,必然郁郁寡欢,抑郁度日。 再次是如斯个人的人格特征,如斯虽是个有着绝世才情的女子,但同时却也是个心思细腻有余洒脱不足的女子,一心追求情感的纯粹,却也拘泥于自身的情感,具有抑郁发生的易感特质,这可能与其父林语堂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思想观念有关,以自我为中心,则易过于   《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全书受庄子的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啰!此书的第三部题为“秋季歌声”(即第三个题目),取庄周“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第三卷描写战争,可谓即描写旧中国的衰老,就是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曲拍”等语。   又有一段论人之永生与宝石之永生,我认为非常重要。可说人之永生是种族的,而宝石的永生是单独的,木兰游观始皇无字碑那一段尤说得详尽。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有人说这不过为要充满人求永生之欲望,强为解释,但我说有深道理在内,非妄言也。   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地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们胜利!   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体悟出来。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八月到巴黎时动笔,到一九三九年八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   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写得自己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附3: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哭了两次

父亲每晨著作总是起来走走吃吃水果,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京华烟云》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一起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此书的最大优点不在性格描写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木兰的生活变迁,也很值得研究: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祝你们胜利!这部小说虽然是用英文写成,却有许多奥妙处,非中国人看不出来。西洋人看书比较粗心,也许不会体悟出来。中国奇特的心理,非中国人不能了解。又如书中谈《红楼梦》之处,当然非未读《红楼梦》者所能欣赏的。也有几处讽刺某一派人,也得中国人才能领会。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几样重要事件也记下来。自8月到巴黎时动笔,到年8月搁笔。其中搬迁不算,每晨总在案上著作,有时八页,有时两页,有时十五页,而最后一天共写了十九页,成空前之纪录。其中好多佳话或奇遇,都是涉笔生趣,临文时杜撰出来的。父亲不但在红玉之死后挥泪而已,写到那最壮丽的最后一页时,眼眶又充满了眼泪,这次非为个人悲伤而掉泪,却是被这伟大的民众所感动,眼泪再收也收不住了。作者写得自己哭了,怎么会叫读者忍着眼泪咽下去呢?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zlyz/142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