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rlman医学院MichalE.Thas博士于PsychiatricCongrss演讲的主要内容,原文发表于PsychiatricTims。
一、是哀伤,还是抑郁?
年DSM-5发布以来,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的诊疗发生了诸多改变,这也体现在了很多病例中。有一位60岁的非裔美国女性,在其结婚30多年的丈夫去世7个月后被子女带来就诊。患者既往曾有两次重性抑郁发作(MDEs),过去对帕罗西汀治疗应答良好;然而这次,患者是这样说的:
「这次(抑郁发作)感觉跟之前不一样:我不想治。我的孩子们怎么就不能让我自己难过一会儿呢?」
基于DSM-5,若患者存在典型的抑郁综合征,鉴别哀伤(grif)和抑郁既不合理也无必要。另外,研究显示丧亲与其他应激生活事件所带来的抑郁发作在临床表现是高度类似的。
针对这一个案,真正有用的是接纳患者持续、未能解决的哀伤,并将其作为一线干预手段——人际治疗(IPT)的主要靶点。就临床特征而言,患者的本次发作没有自杀、精神病及致残/失能的迹象,推荐药物治疗的证据并不充分。患者对哀伤治疗较为接受,但本次抑郁发作存在相当显著的愉快感缺失,IPT没能让患者缓解。随后,患者加用了艾司西酞普兰(最终剂量20mg/d),目前已经康复,IPT的重点也从哀伤转移至角色转换。
二、是抑郁症,还是抑郁发作?
之所以要区分单相抑郁症(MDD)和重性抑郁发作(MDEs),是因为前者相对比较「纯」,而后者则复杂得多,牵涉到双相谱系的问题,尤其是双相II型。目前很明确的一点是,双相II型的真实发病率说不清道不明,基于症状数量及时长标准,数据相差很大。例如,Angst及其同事开展的经典研究显示,采用宽泛或严格的诊断标准时,双相II型的发病率可相差5倍以上(2-11%)。事实上,正在寻求MDD治疗的患者中,可能有一半不满足严格的双相II型诊断标准,但却存在很多阈下症状。
DSM-5一个有趣的改变在于针对MDEs增加了「伴混合特质」的标注,这一标注可同时用于单双相抑郁发作。一方面,这些患者并不满足轻躁狂的诊断标准(阴性);另一方面,患者存在至少三个「与抑郁相反」的症状(阳性)。混合特质的标注旨在帮助医生找到那些日后最有可能转为双相障碍,以及那些最有可能从心境稳定剂治疗(单用或与抗抑郁药联用)获益的MDD患者。
药物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对于传统的SSRIs及SNRIs已很熟悉。近年来,一些新上市的抗抑郁药与传统的SSRIs及SNRIs的角色有何差别,以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过早地出现在抗抑郁治疗方案中,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