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一念无明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我第一次写推送推荐华语电影。

不瞒大家说,要是有哪些中国人对华语电影充满恶意,我就算其中之一。华语电影不仅烂片比例巨大,整个环境还充斥着各种糟粕元素,所以我不仅对华语电影充满恶意,还对整个华语电影产业(当然主要是大陆电影产业)及相关元素充满恶意——国产电影保护月、尴尬至极的主旋律、强行洗脑的开场前宣传片、和电影好坏基本上没什么关系的票房成绩(没错,我说的就是《美人鱼》)、和电影好坏基本上成反比的排片量、素质一般的观影群众、锁场的脑残粉丝、粉饰太平的影评人以及大量毫无公正可言的国内电影评分系统。有些人经常说豆瓣对华语电影太过苛刻,甚至还把这个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依我看,豆瓣已经对华语电影够宽容了,它也算是虚高的华语电影评分系统之一,只不过没其它系统那么过分。举个例子吧,豆瓣电影Top中,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以9.5的高分排行第二,分数与《美丽人生》持平,超过《这个杀手不太冷》《阿甘正传》和《辛德勒的名单》(均为9.4);姜文导演的电影《鬼子来了》以9.2分排行32,分数与《千与千寻》《泰坦尼克号》《盗梦空间》《海上钢琴师》《忠犬八公的故事》《放牛班的春天》《教父》《熔炉》持平。

我并不是说《霸王别姬》和《鬼子来了》不好看,反而它们是华语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上乘之作。

但它们远没有“那么”好。

所以我觉得,华语电影这么烂不是因为支持太少,而是骂的太少,大环境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些粉饰太平的人搞臭的。

很多人听到我这些言论总要跟我争执,他们总觉得产业发展需要我们的多多支持。

对不起,这是放屁。

“产业”之所以叫“产业”就是因为它存在投入产出比,这其中的核心还是钱,影人当然希望不仅没怎么努力拍了个垃圾电影,还能赚到钱和口碑。

因此真正支持华语电影的,还是我们这种人。

言归正传,年前八个月,华语院线电影(包括港台片、以及合拍片)给出了不错的成绩——这八个月里我看了高达四部——相信我,这比往年都要多。我认为我有必要提一下它们的名字,因为它们都比较值得一看。时间由近及远,它们分别是:《二十二》(豆瓣8.9)、《地球:神奇的一天》(豆瓣8.2)、《大护法》(豆瓣8.0)以及今天我要介绍的《一念无明》(豆瓣7.9)。

《一念无明》在4月结束的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一举斩获最佳男女配角和最佳新晋导演三项大奖,却在其档期时排片极少。好几个朋友向我极力推荐,并表示希望看到我的影评,这让我受宠若惊。但亲爱的你们却没有告诉我你们想看到什么,是想看到影片介绍、影片评价还是想对双相障碍有更多的了解,那么我就只好按我的心意去随意发挥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本影评仍旧含有剧透成分,虽然本影片属于不怕剧透的那类电影,但还是希望各位读者谨慎考虑。按照惯例,在推送的最后,我向各位推荐了20部以“精神障碍”为主题的优秀电影,大家可以划到最后查看,或者在后台回复“精神障碍”查看。

谨以此文送给极力安利我本影片的友人L,以及所有饱受双相障碍折磨的朋友们。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影片的第一幕设定在了香港一处“筒子楼”内,黄大海(曾志伟饰)是一位陆港货运司机,因无法忍受常年瘫痪在床并且精神状态极不稳定(我推测是精神分裂症)的妻子(金燕玲饰),将妻子扔给儿子阿东(余文乐饰)照料,独自一人离家出走。阿东尽力履行儿子的责任,却常常因为母亲的阴晴不定而与之发生争执。一次,阿东在帮母亲洗澡的过程中失手将其杀死,精神崩溃,因罹患双相障碍被判强制入院治疗。

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精神治疗后,医院将黄大海找到,要求其接阿东出院调养。出院后,阿东的生活逐渐进入正轨,却因自己的精神障碍受到朋友、求职单位的排挤。同住筒子楼的邻居们十分友好,邻居家的男童余果(陈学文饰)经常与阿东一起玩耍。后来,阿东找到自己入院前的女友Jnny(方皓玟饰)同进晚餐。进餐过程中,Jnny尽诉近年所受的委屈,而后一抹眼泪表示自己已放下过去,邀请阿东一同加入曾经给予自己精神支持的基督教会。

在一次教会活动上,Jnny受牧师邀请分享自己的经历,叙述过程中情绪逐渐失控,历数阿东弑母、欠债等罪行,导致阿东情绪再次崩溃、跑至超市疯狂啃食士力架(巧克力能够增加体内血清素的含量)、痛哭流涕。大量吃瓜群众迅速围观阿东,并将这段过程拍摄下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黄大海带阿东去看精神科医生,并加入精神病家属互助小组,积极寻找各种可能让儿子变正常的方法。而此时邻居们却开始反目,宣称自己的生命会受到威胁,强势要求黄大海父子搬出筒子楼。阿东无法忍受吵闹,独自一人坐到楼顶发呆,余果坐到阿东身边与之谈天说地。余果的母亲发现孩子不在家中,与其他邻居一起奔至楼顶寻找,却误以为阿东要带余果一同跳楼,相安无事后怒斥孩子不听话、不该与精神病一同玩耍,带着孩子和其他邻居一同离开。父子二人相对无言,拥抱彼此冰释前嫌。

影片的最后,阿东与黄大海坐在湖边的草地上,听树上的蝉声声聒噪,怔怔地望着缓缓流动的水面。阿东喃喃说道:

“回家吧。”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r)是重性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双相I型障碍)或轻躁狂发作(双相II型障碍)交替出现的一种心境障碍。精神病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学者对双相障碍的病因、症状以及诊断存在较大的分歧。双相障碍临床识别率差,部分患者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频率低,甚至在病程中只出现一次,易被误诊为抑郁障碍或其它精神障碍。双相障碍在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高涨、扩张或心境易激怒,或异常的、持续性的活动增多或精力旺盛。在这一阶段,患者自尊心膨胀或夸大,睡眠需求减少,比平时更健谈,意念飘忽或思维奔逸,注意力易被无关刺激吸引,目标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激越,过度参与那些结果痛苦可能性高的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等)。而重性抑郁发作时,患者心境抑郁,活动兴趣或愉悦感减少,体重或食欲大幅度变化,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疲劳或精力不足,价值感降低或不当地感到内疚,思考能力减退或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复出现死亡的想法或没有计划的自杀意念,或有某种自杀企图,或有某种实施自杀的特定计划。

《一念无明》由于预算有限,整部电影仅用了16天就拍摄完成,余文乐、曾志伟和金燕玲零片酬出演。余文乐在本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将双相障碍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躁狂发作时与邻居搭腔、在大街上奔跑、企图拉着父亲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抑郁发作时心情低落、自我封闭、终日哭泣。大家在观影时注意余文乐的表情,就可以轻松识别角色此时的心理状态。金燕玲在整部戏中只拍摄了1天,便斩获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这一殊荣。老戏骨对于精神障碍的理解十分到位,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耽于幻想和回到现实之间的表情转换非常逼真,展现了该角色破裂的思维体系。

传统欧美有关精神障碍的电影在影片的戏剧性方面功夫较深,尤其是分离障碍这一类疾病本身戏剧性较强,故而在短时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分离障碍为主角设定的优秀作品,例如《致命ID》《记忆碎片》等。学界对于双相障碍本身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导演有实力将其搬到大银幕上,所以《一念无明》是我所接触到的第一部刻画双相障碍的心理类电影。与欧美同类作品不同的是,《一念无明》并没有“消费”精神障碍,没有借助精神障碍达到戏剧性的效果,而是用插叙的手法将一位普通精神病人的过去和现在的日常平铺直叙,不存在其它以精神障碍为主角电影的娱乐性。

本片导演黄进出生于年,据他介绍,《一念无明》改编自真实社会事件,在剧本方面下足了功夫,创作团队走访了许多医生、社工、康复者,收集了许多真实的访谈资料,曾志伟夸赞其是“十年一遇的好剧本”。电影饱含对精神障碍的人文关怀,用家人、朋友、邻居以及工作单位等多角度展现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与排挤,更用阿东第二医院、精神科医生为其诊断的情节讽刺了精神疾病诊疗的现状,用邻居老奶奶“认识一个师父”表现广大人民对于精神障碍治疗的认知仍旧停留在中世纪水平。虽然《一念无明》对于精神障碍的支持是影片很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影片结尾黑底白字升华主题,但它所要表现的远不止“关爱精神病人”这一主题,停留在这一层面的影迷则指责其对于双相障碍的刻画力度不足。

我们回到电影名本身来看,很显然,“一念无明”出自佛教用语。“无明”大致意思是看不清事物的本质,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大乘佛教将无明分为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其中“一念无明”是说,一个念头没有参透,一念所生的万念就都是无明的,最初的方向走错了,后面的步步都是错的。

我认为,《一念无明》中除余果的所有人物(包括阿东自己)都有着自己的“一念”,我们无法否认剧中的所有人物都还存在着爱,但他们的自私所幻化出的第一念将爱变成魔鬼,达到了摧毁剧中主要人物的效果。

我们先来看一下剧中男女主配四个人物。

从剧情发展我们得知,阿东有一个在美国打拼的弟弟阿俊,阿东从小不如阿俊得宠。后来母亲瘫痪、精神异常,父亲和弟弟再也没有回来,即使在阿东照料母亲期间,母亲仍旧心心念念自己的小儿子,对阿东百般苛责,要求阿东给阿俊打电话,坚信阿俊不会撂下自己不管。阿东对于母亲的好掺杂着一种证明,怀着证明自己比弟弟要孝顺、优秀的执念,其实在那种情况下,将母亲送入精神病院或养老院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但是阿东扼杀了这个想法,停止在“我为你好”却不管你开不开心的水平,最终亲手毁灭了自己的母亲。

阿东的母亲沉溺于大小姐的身份幻想中,对黄大海有着百般的不满。她从来就没有对阿东满意过,并时刻幻想自己的小儿子阿俊能够回到自己身边。

黄大海不用多说,在团体心理咨询那一幕戏中的自白已经有了很好的体现。他说自己逃避大半生,如今回来照料儿子,实则隐含着扭转自身愧疚感的意味,是一种给自己减少遗憾的弥补措施。不可否认他对患有双相障碍的阿东爱得很深,但他仍旧对儿子充满怀疑和恐惧,甚至在自己的枕头下藏了一把榔头,衍生出电影后期父子冲突的一场戏。

阿东的女友Jnny是阿东第二次精神崩溃的导火索,她没有放下对阿东的怨恨,自觉阿东入院后自己承受太多。两人人在餐厅的对手戏中,Jnny虽然表示已经充满力量,暗示自己不恨阿东,实则只是意识层面的控制,后来在基督教会的陈述中,潜意识冲突逐渐暴露,并摧毁了阿东的精神防线。

阿东、黄大海和Jnny都想当自己家人的“救世主”,无奈修行太浅,同时心怀执念,他们看不到自己家人真正的情感诉求,难以对另一个个体产生真正的“共情”。

除邻居以外的其它配角,比如阿东的朋友、参加婚礼的来宾、拍摄阿东的商场顾客,是我们普通人的影射,他们执念着自己与变态人群的绝对界限。婚礼的那一幕戏很有意思——新郎和新娘本来应当是主角,但除了阿东以外的所有来宾都忙于闲聊、喝酒,无人顾及主角的感受,阿东的指责被看作病情发作,其实他是那个群体中唯一的“正常人”。

以余果母亲余师太为代表的邻居是社会底层人民的反映。阿东第一次与余果单独对戏,余果捧着一小盆番茄神经质地念着:“你要懂事,要往上流动。不读书怎能往上流动?”不难看出这是余师太对于下一代阶级流动的诉求。但现实却是,余师太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都很低——给儿子头上插一根针希望他能更聪明、肆意践踏孩子的兴趣。她和其他邻居大多都是自私的市井小民,给阿东送滋补汤也是因为有求于他(帮忙照看小孩),在阿东病发之后,她则毅然决然要求儿子与阿东断绝联系。

整部电影中唯一不带原罪的角色是小正太余果,他是尚未被精神污染的纯真灵魂,也是整部电影唯一的希望。他不曾怀着救世主情结,也谈不上怀着救赎的动机与阿东接触,但却是唯一有可能让阿东好转的人——余果不歧视阿东,因为孩子的眼中本身就没有“分别”。他和阿东聊天、与阿东玩耍(种花),在深夜里躲过妈妈给阿东讲《小王子》,这些行为无意中构成了精神病患者最渴望的精神支持。

影片的最后,导演黄进用两句话分别点出了电影所表达的两个主题:

情绪病治疗是个长期斗争,治疗创伤的心灵不但需要合适的治疗,社区支援,还需要大众去除负面标签,给予谅解及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关怀。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安东尼·圣修伯里《小王子》

愿我们每个“正常人”都能善待精神障碍患者,更希望我们都能用心去破除自己的一念无明。

为达到普及精神障碍常识的目的,这次的影单我选取了分别以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妄想障碍、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分离性遗忘症、异食障碍、儿童性别烦躁、边缘型人格障碍、性受虐障碍、性施虐障碍和恋童障碍等13种精神障碍为主题的20部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

1.搏击俱乐部()

2.沉默的羔羊()

3.充气娃娃之恋()

4.钢琴教师()

5.黑天鹅()

6.记忆碎片()

7.禁闭岛()

8.惊魂记()

9.蓝丝绒()

10.玫瑰少年梦()

11.美国精神病人()

12.美丽心灵()

13.水果硬糖()

14.危情十日()

15.我是山姆()

16.一级恐惧()

17.雨人()

18.丈夫得了抑郁症()

19.致命ID()

20.自闭历程()

你爱那朵花没有危险

她只是在另一个星球

过着她的生活

她不在你身边也一样可以得到幸福

iOS用户赞赏通道

fng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价格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xgyy/1806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