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年3月30日,是世界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中文译为凡·高)的生日;而在在凡·高死后,有科学家推断梵高很可能是罹患了双相障碍,为了提升公众对双相障碍疾病的认识,传递科学的疾病知识及治疗理念,世界双相障碍协会和国际双相障碍基金会设定梵高的生日,即每年3月30日为“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
“对双相障碍患者而言,一生当中可能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正因如此,疾病带来的情绪反复、身心俱疲和社会压力等都使自杀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患者上空。”
双相障碍首发会以抑郁为主,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思维奔放、活动增多等症状。
而抑郁发作时,会表现出持续的焦虑悲伤、思维缓慢、精力下降、活动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双向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
双相障碍也称躁郁症,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15~19岁最为高发。目前全球双相障碍的发病率约为1%~2%,最高可达5%,而中国发病率最高的是深圳,为1.5%。
据统计,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尤其容易发生自杀。
此外,双相障碍不仅仅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它与其他疾病共病率也非常高,如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是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重性精神类疾病。
医院王淑敏主任表示,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天才病”,很多历史名人如拿破仑、牛顿、海明威、梵高、丘吉尔、拜伦等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那双相情感障碍有哪些特点呢?
NO.1:起病时间早,疾病负担重
双相障碍发病高峰年龄为15岁-19岁,“一旦患病,对患者生活、学习和工作影响巨大。患者在兴奋期可发生严重的暴力和攻击行为,抑郁期可产生自杀念头或行为,对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严重后果。要知道,在所有的精神障碍疾病中,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率是最高的。”
NO.2:大多持续终生,且易复发
双相障碍的发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生活事件均有可能诱发此病。大多数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会持续终生,但经规范化治疗后,患者都能回归正常生活。部分患者依从性差,症状缓解、社会功能恢复时常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复发。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表现
(1)早年发病,通常<25岁发病;抑郁频繁发作,一年内多于4次。
(2)发作性心境不稳定,即心境波动很大,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等情绪呈短暂发作。
(3)抑郁发作伴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短暂欣快发作、灌铅样肢体麻痹等。
(4)病前情感气质,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易激惹气质与环性情感气质与心境障碍关系最为密切。
(5)烦闷型躁狂,表现为烦躁、焦虑、沮丧、易于激惹、冲动等,易被误诊为激越型抑郁。
1、遗传因素:父母双方若有一方患有次疾病,那么子女患病的可能性就极高。
2、药物因素:药物用法与用量不当,就有可能刺激到大脑神经系统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引发精神障碍。
3、社会心理原因:产生情绪时高时低的原因可能是自身的想法与社会现实达不到统一,进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抑或是在生活、工作上遭遇了失败与挫折,无法进行适当调节,从而出现情绪不稳的现象。
4、季节变化:双向情感障碍的发作还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躁狂症好发于春季,抑郁症好发于初冬时节,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
双向情感障碍的病因
温馨提示
医院叶贵姣主任表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周期复发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
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放松心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回到宁静平和的情绪当中。
作为非营利性、省市医保定点单位,医院医院、昆明医院(医院)医疗合作单位;为失眠、抑郁、焦虑、强迫、躁狂、精神分裂等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