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士树

上礼拜跟几个大学时代的死党聚会,大家八卦了一番“诶你知道那谁那谁如何如何了”之后,话锋一转开始聊娃,一个闺蜜开始为自家娃的“幼升小”吐槽起来。

“好民办,一年学费要十几二十万,老娘特么卖血也卖不了那么多啊!”

“人家学校只收60人,投简历的快上万了,比咱们当年高考还狠!焦虑啊,焦虑啊!”

闺蜜们知道我是研究儿童教育的,纷纷要求我给支招。我只好苦笑一下,说了说自己的想法。

聚会结束得挺晚,回到家,看到已经酣然入梦的女儿,一番感概涌上心头,于是写下这篇东西。

幼升小的时代背景

年之前,魔都孩子们上学的最优路径长这样:

  

一梯队民办小学==一梯队民办初中==顶尖公立高中==海外常春藤或北清复交

民办中小小学又分为两种,体制外:不参加中国高考的国际双语学校;体制内:目标锁定顶尖公立高中的“鸡血”学校。

由于很多一梯队的民办学校都几乎是“百里挑一”的录取比例,所以大家把能突破重围、顺利考入的孩子尊称为“牛蛙”,考不进的则是“青蛙”或者“普娃”,甚至“渣娃”。

多年来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小时候不上民办中小学,长大就要去读民办大学~”

而公办小学原则上统一按地段划分就近入学,也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传说中的“菜场学校”,没有啥入学门槛,周边社区的生源参差不齐,教师绩效只考察合格率,不统计优秀率,属于普世教育。

另一种就是知名公立学校,品牌化集团化,一般都是昂贵学区房的标配。

为了一套名校学区房,焦虑的父母们付出了多少钞票,演了多少场假离婚,不多说,你懂的。

同样,为了让孩子考进第一梯队民办学校,懵懂的孩子们付出了多少汗水和泪水,刷了多少应试题,说多了都是泪,你也懂的。

被逼下神坛的民办小学

年,随着“公民同招”的靴子终于落地,政策导向之下,原本挤破头的民办学校情理之中的开始走下神坛,然而,幼升小焦虑指数却意料之外的继续飙升……

新政下,公办和民办两个入口,你只能二选一,没办法保底了。高价买了学区房的家长,如果要尝试民办,如果娃没有录取,连家门口的学区都不能保证,再悲催一点就要被统筹到生源不足的周边学校。考民办的风险大大提升。

另一方面,“公民同招”的政策以及政府对于转变社会心态的决心,迫使今年民办学校纷纷在网上公示:

学校承诺不提前开展报名和面谈工作;

不收取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及各类获奖证书;

招生录取不予任何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挂钩。

这三句话,你仔细品品。

  

真的没有提前录取吗?反正我去考察的那几家都提前“体(mian)验(shi)”了。原来,“一流民办”们也愁生源,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可是,和政府说好的承诺呢?节操呢?

于是,各种面试、“早申”就成了军备竞赛。

家长们一边睁大眼睛四处打探着各种校招的消息,一边焦虑得在家里挠墙,就像当年美苏之间的武器研发,各自偷偷进行。

可是,为了这样的民办,冒着被统筹的风险,高价学费不说,很多都是舍近求远,花这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只是为了读个偷偷摸摸发offer的学校,真的值吗?

至少我不觉得这样的学校可以完成精英教育——功利的学校,只能制造“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家长一焦虑,孩子就苦逼。小小的年纪就被逼着考各种证、刷各种题。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有的孩子叛逆厌学、甚至有的得了儿童狂躁症……

好学校有用吗?当然有用,这谁都知道。但为了上个好学校,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真的好吗?

走捷径,真的最快吗?

数学上有一条“最速曲线”:

你看到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未必最快。

无数焦虑的爸妈们,都在打破头往这条斜线上挤,因为它是捷径。而其实,走这条弧线才是最快的,因为它最好地利用了势能。

那对孩子来说,势能是什么呢?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谁都会说。可在沙尘暴般功利的环境下,在如PM2.5般弥漫的焦虑中,父母很容易丧失对孩子兴趣的







































专家告诉你呲美莫司乳膏治白癜风效果怎样
北京哪治白癜风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pdtj/18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