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俗称“羊角风”或“羊癫风”,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据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约有万左右的癫痫患者,其中~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癫痫,已经成为国内神经科仅次于头痛的第二大常见病。
疾病原因
导致癫痫的病因十分复杂,包括遗传因素、脑部疾病、全身或系统性疾病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癫痫尤其是特发性癫痫的最重要原因。部分遗传性癫痫的病因机制为离子通道或相关分子的结构或功能改变。
2.脑部疾病
可能引起癫痫的脑部疾病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颅脑肿瘤、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皮克病等)。
3.全身或系统性疾病
缺氧、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子痫等)有可能引起癫痫。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癫痫虽然短期内对患者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长期频繁的发作可导致患者的身心、智力受损。
身体危害:不受控制地突然发作,容易出现摔伤、烫伤、溺水、交通事故等意外。
精神危害,癫痫患者经常被社会所歧视,进而精神压抑,心理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等。
临床表现
由于异常放电的起始部位和传递方式的不同,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
1.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
以突发意识丧失和全身强直和抽搐为特征,典型的发作过程可分为强直期、阵挛期和发作后期。
2.失神发作
表现为突然动作中止,凝视,叫之不应,或有眨眼,但基本没有或有轻微的运动。发作结束也突然。
3.强直发作
表现为发作性全身或者双侧肌肉的强烈持续的收缩,肌肉僵直,使肢体和躯体固定在一定的紧张姿势。
4.肌阵挛发作
肌肉突发快速短促的收缩,表现为类似于躯体或者肢体电击样抖动,有时可连续数次,多出现于觉醒后。可为全身动作,也可以为局部的动作。
5.痉挛
指婴儿痉挛,表现为突然、短暂的躯干肌和双侧肢体的强直性屈性或者伸性收缩。多表现为发作性点头,偶有发作性后仰。
6.失张力发作
由于双侧部分或者全身肌肉张力突然丧失,导致不能维持原有的姿势,出现猝倒或肢体下坠等表现。短暂发作时一般不会有明显的意识障碍。
此外,癫痫发作还可分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和继发全面性发作等多种类型,在此不再一一介绍了。
总之,癫痫发作是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及精神等多种障碍的综合表现。但是癫痫患者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的发作状况可以得到控制,其中50%~60%的患者经2~5年的治疗可以痊愈,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
正如前文所提到,精神压抑是癫痫的精神危害的一种体现;事实上,焦虑、抑郁也正是癫痫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终生患病率为30~35%。然而,以前的临床判断一直认为:抗抑郁药可引起癫痫发作,进而应避免使用。那么,对于合并抑郁症的癫痫患者该如何用药,似乎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事实真的如此吗?最近在美国的专业期刊——《癫痫与行为》(《EpilepsyBehavior》)发表的一项研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索。
一、抗抑郁药是否具有导致癫痫发作的作用?
首先来讲,癫痫与精神疾病是双向关联的关系,研究表明,原发性焦虑、抑郁症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可增加2~7倍。因此,正在使用抗抑郁药的患者发生癫痫,可能只是疾病的自然过程,而非医源性原因。
事实上,大多数抗抑郁药仅在很高的剂量下才和癫痫发作有关,比如导致癫痫发作的西酞普兰最小剂量为mg。相对于安慰剂,有四种抗抑郁药与癫痫发作风险的升高有关,分别为氯米帕明、安非他酮、阿莫沙平和马普替林。除此之外,其他抗抑郁药在治疗剂量下都不会导致癫痫发作。
二、抗癫痫药物是依赖五羟色胺(5-HT)发挥作用的?
已有的动物实验显示,使用第一及第二代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拉莫三嗪、奥卡西平及唑尼沙胺)后,细胞外5-HT浓度升高。而卡马西平的抗惊厥作用可被5-HT消耗性药物所抑制。
三、抗抑郁药是否具有抗癫痫发作潜力?
研究表明,氟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等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药物(SSRIs)具有预防局灶性癫痫发作的作用,不但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还具有抗癫痫发作的作用。
四、抗抑郁药用于癫痫患者时的注意事项
对癫痫患者使用任何的精神科药物,应该明确:
患者的精神症状可能是抗癫痫药物本身所导致的;
抗癫痫药物具有的潜在抗焦虑作用或心境稳定作用,可暂时缓解潜在的焦虑/抑郁症状,停药后可能再次出现;
抗抑郁药物并不适用于癫痫发作过程(包括前/中/后期)的精神症状。
抗抑郁药不宜用于双相障碍(狂躁和抑郁同时发作)的治疗,因为抗抑郁药可引起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加速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发展。
患者应从低剂量(见表1)开始使用并逐步增量,直至症状被控制、出现不良事件或达到最大治疗剂量。此外,要密切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权威医院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