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很受日本人的欢迎。日本的面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荞麦面”,日语称作“そば”,用荞麦粉、小麦粉、红薯、蛋清制成,蒸熟后浇汁或沾汁吃。荞麦面中有一种叫“茶そば”,是在原料中放入茶叶粉,面呈翠绿色,放在精致的小木篦子上,很好看,吃起来有茶叶的芳香;另一类是“汤面”,日语称“ラ—メン”,发音由中国话的“拉面”而来。拉面比荞麦面更受欢迎。东京的拉面馆似乎比北京的面馆还多,生意还火爆。特别是冬天,拉面馆里常常座无虚席。外出奔波的人,劳累饥渴时来一碗有汤有水、热气腾腾的拉面,吃得既舒服又经济。
我常听到一些来北京旅游的日本人抱怨在北京吃不到“拉面”。是的,他们住在象王府、昆仑、长城那样的大饭店里,整日吃香酥鸭、宫爆鸡丁、油闷大虾,吃得油腻腻的,想吃碗清淡的汤面。但他们不知道,面条在中国是上不了宴席的,热情好客的中国人不会用面条招待客人。此外,经营面条属于“微利”买卖,讲究“经济效益”的大饭店不愿或不屑经营。
中国拉面与日本拉面—微利买卖到发扬光大
荞麦面传入日本已无从考证,但“拉面”传入日本的时间并不长,据说大约是在80多年前由到达长崎的中国人传入的。年是“拉面”传入日本80周年,日本媒体进行了报导,日本电视制作了特别节目。其中一个节目叫《二十纪最受欢迎的东西——拉面诞生80周年纪念》,给人印象深刻。节目讲拉面是在什么时候、经什么途径传入日本的。一些老华侨回忆当年经营面条店的情况、现代日本各种拉面的风味特点和制作方法、一些著名面条店铺的经营情况、以及面条的吃法等等。
在讲到面条的吃法时,节目主持人问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你会吃面条吗?”我原猜想,这个问题可能是对西方人提出的。西方人或许有人不知道该用筷子,而不是用勺子吃面条。也许,有人像孙猴子一样夹起面条高于头,从面条下方往上吃。东方人难道有不会吃面条的吗?但是,对问题的回答否定了我的猜想。日本人在吃面条方面考究之深使我这个来自面条故乡的人大大地惭愧一番。
按照电视上讲,一碗面条端上,不能马上下咀吃。首先要细细欣赏一番面条的颜色:酱红色的汤,白玉般的面条,翡翠般的菜叶。然后喝一口汤,品尝味道。这是吃面条的“前奏”,或者叫“预备动作”。然后才进入“正题”—下筷子吃。吃起来不能狼吞虎咽地乱扒拉一通,要讲究“次序”和“节奏”。这个“节奏”是:
“2·1·2·1·汤---,2·1·2·1·汤---,……”
即,吃两口面条,吃一口菜,再吃两口面条,一口菜,然后长长地喝一口汤,停顿一下,完成一个“吃程”。这样一个“吃程”完成后进行下一个“吃程”,以此反复,直到空碗。
如果用音乐符号来表示,我发现这竟是“华尔兹”节奏,一个“吃程”为一个乐句:
“面·面·菜---,面·面·菜---,汤---”
吃面条竟有如此大的学问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想,我们中国人吃面条时谁也不会想到什么“节奏”。所以,面对电视里提出的问题,只能承认“我不会吃面条。”当年日本研究敦煌的学者曾自豪地宣布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很使我国研究敦煌的学者不舒服,不服气。但如果现在有日本人对我说:“面条产在你们中国,但’面条学’在我们日本”,我心服口服。
其实,联系一下日本社会的形形色色的“道”,这个问题就没什么奇怪了。
对生活艺术化的各种“道”
日本是一个善于创造“道”的民族。外来的技艺传到日本,日本人琢磨、钻研,结合日本的特点,很快创造出一个“道”来。如书道、画道、棋道、剑道、柔道等等。日本人还有一种把日常生活艺术化的倾向,一些日常生活也被“艺术化“为专门的“道”,如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听说,近代日本流行喝咖啡以后,还产生专门研究喝咖啡艺术的“咖啡道”。现在日本还没有听说有“面条道”,但如果明天有人宣布“面条道”产生,那我一点也不会奇怪。既然喝茶、喝咖啡有“道”,吃面条为什么不能有“道”呢?何况,日本人吃面条确实吃出了“门道”,有了创立“道”的基础。
当然,我相信,并不是每个日本人平时都是按这一节奏吃面条。但日本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道”,的确说明日本人是非常认真对待每一件生活小事的。所谓的“道”,是日本特有的文化形式。这种形式把从事某一技艺的人组织起来,系统钻研该技艺的精髓,并将技艺与伦理道德规范结合起来,形成类似宗教的东西。提到日本的什么“道”,不仅仅指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指与这门技艺相关的组织和道德规范,一种精神。例如,茶道,就不是如“科学喝茶法”那样研究喝什么茶对身体更有利(当然,这样的研究也有人在进行),而是把喝茶这种行为艺术化,宗教化,形成一种仪式,使人们在喝茶行为中得到艺术享受和道德性情上的陶冶。
日本荼道仪式
茶道仪式过去一般只对特别尊贵的客人才举行。现代日本人已极少用这样的仪式招待客人,更多的情况是把茶道作为一种表演仪式。笔者在日本有幸接受过一次这样的礼遇,对茶道有了亲身的感受。
那还是我在S大学研修时的事。在一个春光明媚、樱花盛开的日子,该大学的“茶道俱乐部”为招待我们这些“外国来宾”,特意进行了茶道表演。正式的茶道仪式应在专门的茶室内进行。室内铺着“塔塔米”,人们席地而坐。墙上挂一幅古朴淡雅的字画:或写“静”,或写“诚”,或一杆箭竹,或一束菊花。欣赏这字画和室内布置是仪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不过,为我们举行的那次仪式,不是在茶室,而是在一片樱花树下举行的。
茶道仪式可分为三个部分:煮茶、奉茶和品茶。在一张矮桌上,置一火炉,形如我们吃涮羊肉的火锅。沏茶者先把茶粉倒在一个碗里,然后用长柄竹勺舀沸水倒入碗里,再用竹刷子搅至起泡沫。持碗、舀水、搅动,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规定的。茶具当然干净得都是一尘不染。茶调制好后由身着和服的女孩子用托盘奉给客人。奉茶者步态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只能款步而行。姑娘们与其说是在走路不如说是在舞蹈。优雅的动作,悦目的和服,在盛开的樱花映衬下给人以美感。最后是品茶。客人双手接到茶,先要表示感谢。接到茶后不能马上喝,先要欣赏一番:左手托碗底,右手捏碗沿,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三圈,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三圈,既欣赏碗中茶的颜色,又欣赏茶碗的造型和图案。经过这一番“折腾”,终于该进行这个仪式的最终目的——喝茶。当然,只能小口品尝,象《红楼梦》中妙玉说的“牛饮”是万万不可的。其实,碗中的茶不仅量少,而且味苦,想靠碗中的茶解渴的人必定大失所望。
整个仪式的目的不在于“喝茶解渴”而在于仪式本身。我体会,作为客人,在这个时候要有练气功的本事:放松,入静,气沉丹田,耐心等待。这样才能于仪式中体会到特殊的美感,心灵得到净化。经常接受茶道的人说不定对失眠、神经衰弱、狂躁症、高血压之类的病有疗效。急着赶车上班的人是不能领悟茶道之妙的。大汗之后急着解渴的人应当去喝自动售货机里的软包装乌龙茶。
日本—保存传统的专家
各种“道”都有不同的流派,有自己的组织。过去,这样的组织叫“家元”。现在,家元组织仍在茶道、花道中保留着。如,茶道中的的千家流、三斋流、织部流,花道的草月流、小原流、池坊流等,都是号称拥有百万之众的庞大组织。可见影响之大。
据说,茶道也源于中国,有考古材料证明,中国人在宋代饮茶也是极为讲究的。但后来就不那么讲究了,茶道在中国失传了,而在日本却一直保留着,发展为一种特有的技艺,成了日本的国粹。这类“墙内开花墙外红”的事情还有很多,如相扑。中国唐宋时代也开展相扑运动:“左右两军擂大鼓,引壮士裸袒相较力,以分胜负。”但后来不知何时中断了,而日本却一直保留着。也成了日本的国粹。中国古代许多古籍,在中国散失了,后来却在日本发现了。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在一本《日本人与中国人》小册子里说,中国古代出版了许多书籍,并对各种书作了详细的目录。但许多书后来失传了,日本却保留着,如《两朝平壤录》、《论语义疏》等。所以,他说中国人是目录专家,日本人是保存行家。
这同日本社会的“道”有很大关系。“道”有强有力的组织——家元,组织中有权威人物,起着维持技艺传承、保护艺人利益的作用。一个“道”一经建立,便能长久地延续下去。只要这个“道”存在,这门技艺就不会消灭。“道”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大受政治变动的影响。与此相比,中国的传统技艺就缺乏象“道”这样的组织的保护。中国的传统技艺,不仅受战乱的影响,也太受政治兴衰的影响。某个皇帝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欣赏了某一门技艺,便成了这门技艺发展的契机。例如,微服私访中的皇帝吃了某家餐馆的小吃:“嗯,味道不错,”这句赞美之词可能会使这种小吃名扬全国。或者偶然看到一种工艺品,赞赏几句,提个字,算是“御赐”,这个赞赏或题字便成了发展这门技艺的号召,这门技艺也跟着昌盛起来。皇帝喜欢下棋,棋就兴盛;皇帝好斗鸡,斗鸡术便发达。但这个皇帝因宫廷斗争倒了霉,这门技艺也跟着倒霉。我们现在还常说“国运盛,棋运盛”,“国运盛,球运盛”之类的话,表明我们的技艺兴衰与国家政治有着过于密切的关系。
吸收与重造—在现代化中的“道”
日本是唯一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有古老历史的东方国家。而且,可以说,他既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传统文化,又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好处,是一个“一身而兼二任”的国家。日本人不能说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却可以说是一个既善于保持传统又善于学习新东西的民族。这与日本的“道”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道”为日本社会保持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任何一种外来的技艺和文化现象,日本人可以很快地结成有力的组织进行研究和吸收,加上他们自己理解,加以适当改造,发展成为具有日本特点的东西。而一旦形成“道”,便能长久保持下来。这样,他们一方面十分珍视传统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总是在别人创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搞出些名堂来。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日本人从中国学习了汉字,但在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假名,用来标音。假名或来自汉字的偏旁部首,或取自汉字字形的简略,十分巧妙。日本人向中国学习了造纸,但有改进,据说古代皇帝也喜欢日本人造的纸。日本人从中国学习了围棋,有所谓的“棋道”。这棋道有自己独立的组织,一直担负着收徒授艺、组织比赛、评判优劣、维持棋道正统的任务。结果,日本人下棋下出了名堂:水平超过了中国,并将围棋推向了世界。以至于许多西方人认为围棋起源于日本而不是中国。现在英语中的“围棋”一词不读作“WEIQI”而是读日语读音“GO”。日本喝茶、下棋、吃面条等,都是从中国学去的,但他们都搞出了名堂。
认真琢磨的“道”
吃面条这种日常小事,他们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琢磨怎样吃才合理,才艺术。上述以“华尔兹”的节奏吃面条只是日本人对面条琢磨出的名堂之一。他们还研究多少量的面条最合适,使客人既能大体吃饱又不至于吃剩;为配合这样的节奏,面、菜、汤、以多大的比例最合适;装面条的碗要多大?面条的最适温度是多少?此外,他们还琢磨: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能不能使拉面的烹制简单化,让人不进拉面馆、不用烧火也能很快吃上拉面。方便面就是这样琢磨出来的。几十年前,日本的“日清”公司推出方便面,很快行销世界。我们今天吃“统一”、吃“营多”,还得感谢日本人的贡献。最近,北京街头出现了日式面条馆,售“札幌拉面”。据说这种面条用料考究,讲究面、汤、菜的搭配,不烫不凉,正适合入口的温度,所以生意红火。这不能说不是对面条故乡人们的挑战。韩国一种泡菜,日本人经过改制,包装上写上“日本制造”,占领了市场,这使韩国人大为恼火。但恼火归恼火,却没有一点办法。
传统民间技艺一般都没有“专利”的保护,而且,人家在你的基础上有了改进,你不能不让人家做。正象我们这些面条祖国的人不能说日本人的方便面是侵犯我们的“知识产权”一样。对现代西方技术也是如此。他们认认真真地钻研现代技术,摹仿西方,并在别人成果的基础上造出了更省油、更经济的汽车,更轻巧、更耐用的电器,占领了市场,使西方的同行既恼怒又无可奈何。
结语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是中国一位伟人的话。其实,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是这样,一个民族又何偿不是这样。有人批评日本人巧于模仿抄袭而拙于发明创造,但你不能说日本人没有创造,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也需要创造精神么?你得承认这也是一种本事。你可以不喜欢日本人的做法,但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人认真钻研的精神。从喝茶、吃面条这样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大规模极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而这种态度,是同日本人的某种“道”的精神分不开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