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旁听学习的几年,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找那种有智和有趣的读书人,然而发现实在太少了。无智,没有自性;无趣,没有令人心生暖意和美的东西。
那种既有智慧和学养,兼顾天赋和感觉的读书人越来越少,八股腔调、话语僵硬,怡情的学者之文、才情横溢的文人之文都太少了,言谈之间多思辨、术语、概念,少了些许生命之气。
一般来讲,在大学里面,尤其在北大这种好说理、喜争辩的地方,本科生脸上都还比较干净、比较清爽,到了硕士生,就开始有点暮气,到了博士生,暮气就更重了。
有一次,台湾学者薛仁明在北大演讲时说:“十余天的大陆之行,多有感触。其中之最,则是大陆的读书人,实在太不快乐了。除了忧郁干枯,普遍是更急躁,更易激愤。知识分子相聚一堂,动辄开骂,个个义愤填膺,人人宛若社会良心。我看到许多知识分子一张张的脸,躁、怒、愤、戾,全然都是纠结。”
这话一说,我想当即鼓掌。正如薛先生所说,中国大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完全没有能力处理人的安身立命。北大人的聪明与才情,常常是妨碍他们自在安然的关键原因。太聪明的人,有时候特别执着,一旦特别执着,就把自己给团团困住,就任谁都救不了。学校待得越久,暮气越重,傻愣傻愣,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学问跟生命脱节,就变成彻底的异化了。异化以后,在做这种学问时,生命会被抽离开来,只剩一个干枯的大脑在学院里面搏斗,其他的感官则全部被搁置,只有一个大脑被极致地发挥,我们的生命便迅速地陷入一个失衡状态。
我在北大听某些课,就有这种感觉,比如哲学系,每读一本经典,他们总要教你有多少版本,有多少解释,讲《老子》,就开始要教你老子的形上学、宇宙论,讲得天花乱坠,问题是,我们学这些干吗?我们知道老子的形上学,到底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
不幸的是,我们所有大学都在教老子的形上学。再比如中文系,某些教授开口“德里达”“福柯”“哈贝马斯”,闭口“后现代”“前现代”“现代性”,他们总要教你读上很多西方哲学理论书籍,再教你用这套理论解剖文学作品,我们知道这些理论,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到底跟文学有什么关系?
不幸的是,这在北大成为一种时髦,似乎不这样做,就会被人嘲笑成没有学问。这样子做学问,难怪越做离生命越远,最后当然会搞得自己很不痛快,又如何不会躁郁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北大教授都是如此,楼宇烈、王博、朱良志三位先生所做的学问,都是与生命有关的学问。我们太缺乏这种与生命有关的学问了。
如何平衡这种失衡状态呢?薛先生认为,不仅要看书或者是与有学问的人交流,更直接的方法,则是直接和生活周遭那些身心平衡、生命安稳的人多多亲近、多多来往。他们书读得多不多、学问大不大,都不要紧。只要是平衡安稳,接近久了,对我们的生命就有帮助,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就有道而正焉”。
这种身心平衡的人,其实民间挺多的。不识字、没读过经典,纯粹是民间长出来的人,他们生命的安稳程度,其实是许多满腹诗书的朋友望尘莫及的。民间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有一种很淳厚、很温润、很养人的气氛,直接就能培养出许多平衡与安稳的生命。
真正的学问是养人的,伪学问是害人的。真正的学问让一个人越来越有朝气,不会让你越来越有暮气。当你觉得暮气沉沉,那是你的学问的体质已经出问题了。
很多人读书越多,越钻牛角尖,思维越褊狭,自我意识越强大,或只 最近读郁达夫的一篇童年自传,写到他少小时,常一个人躺在山坡的草地上,睁着眼睛看天上的流云和飞鸟,想象着山的另外一边是怎样的景象,想着想着就内心安住乃至潸然。《佛说四十二章经》上说:譬如磨镜。垢去明存。三界唯心造,修心可了道。反观自性,则无处不是清净的道场!
从陶冶性情中,学习平衡身心,不断地把心灵打开,不断地学习认识自己,反观自己的心灵,这是充满乐趣的一件事。
作者简介
于仲达,安徽界首市人。青年作家、学者、新锐批评家。年7月毕业于安徽某大学中文系,——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先后 17岁开始发表文字,学生时代发表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70多篇(首)。曾经在《传记文学》、《青年作家》、《新京报》、《海外校园》、《东方早报》等杂志报刊开设专栏或发表文章,作品散见报刊杂志,部分文章被关天茶舍、红袖论坛等知名网站列为精华。
年来到北京。二十年间先后做过电台记者、自由写作者、杂志编辑、专栏作家、国学教师、助理研究员等。著有《坚守与突围》、《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暗河上的精神求索》、《北大偷学记》、《生命的菩提》、《简单就好》、《在北大听文学》、《在北大听佛学》等书。代表作品有:《当代中国文学灵魂纬度的根本欠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导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和《北大悟道——一个北大旁听生逆袭人生》。
推荐语:
1、《北大悟道一个北大旁听生的逆袭人生》一书作者于仲达是为数不多的北大励志旁听生,是比较受青年朋友喜爱的作家之一。
2、1个人、6年旁听,60个故事,讲述信念、表白勇气、夯实成长,每一次艰辛都值得铭记每一次强大都不容忘记,这是成长与求索的正能量求学故事。3、内文精选北大旁听故事。精美的用纸,雅致的设计,与温暖的故事相互映照。4、书中特别收录于仲达著作和早期作品介绍和相关评论,可以帮助读者领会于仲达别样的文学创作历程和精神求索之旅。5、于仲达的思考和批判日益受到读者和媒体的持续北京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白癜风能否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