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章节应该复习

导读

昨天小瑞带着大家复习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开篇概述问题,今天咱们的重要知识点复习继续,第二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章节我们开始喽~

判断求助者主客观是否统一,可分析其()。

A、现实检验能力

B、自知力

C、情绪调节能力

D、快感度

如果个体出现妄想的症状,可将其称为()。

A、精神病性问题

B、智力缺陷

C、神经症性问题

D、人格缺陷

郭念峰认为,心理学确定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原则包括()。

A、主观和客观统一性

B、心理活动灵活性

C、人格的相对稳定性

D、心理活动平衡性

今天的这三道题是咱们复习的时候需要注意到的,此部分是小瑞给大家整理的年三级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第一节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同学们今天一定要认真复习!顺便下一篇文章中会有本章节的历年真题哦~

本期作者:金博瑞心理咨询师学习委员

第二节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

  正常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   1适应   2认识世界   3改造世界

心理异常的判断与分类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把异常心理分为心理过程障碍和人格障碍两大类;临床医学曾把它分为神经症、心身疾病、人格障碍和精神病四大类;医学心理学把它分为轻度和重度心理障碍、心理生理障碍、大脑损害所致心理障碍、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心理障碍。   (一)个人经验标准   即根据自己心目中的主观标准来判断自己或他人心理活动是否异常;   (二)社会文化标准   根据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行为标准、道德规范、价值观念、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来判断心理是否异常是最常用的一种标准。   (三)症状检查标准   这类实例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常可揭示掩盖倾向的心理异常。(目前没有万能测验工具)   (四)数理统计标准   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社会人文科学中的问题,用量化分析取代定性描述,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主要分类(0-9)   0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与躯体疾病   1神经活性物质与其他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神经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神经症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   5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意志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与性变态7精神发育迟缓   8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及与司法鉴定和心理卫生密切相关的集中情况

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区分

  一、常识性区分   1异常的行为   2异常的情绪体验   3不良的社会适应   4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   二、非标准化区分(李心天,)   1统计学角度   2文化人类学角度   3社会学角度   4精神医学角度   5认知心理学角度   三、标准化的区分(李心天,)   1医学标准   2统计学标准   3内省经验标准   4社会适应标准   四、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提出三标准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原则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变态心理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通过观察或谈话对被试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二)个案法即把被试看作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和详细的调查。   (三)会谈法上述观察法和个案法都要使用会谈,会谈不仅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一门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会谈是一门艺术,它与一般的交谈有本质的差别。   四)群体调查法群体调查法也要用到观察、病史描述、会谈和测量等多种县官技术,但主要是针对群体被试而不是个体对象。   (五)实验法实验是变态心理研究的经典方法,即建立一定的实验假设,选择一个可以控制的自变量,科学地进行实验和对照分组,随机取样,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被试的需要,对其身心反应进行考察,并对结果作数量化分析和反复验证。   (六)测验法测验法包括心理和评定量表两类,对于心理异常的表现能够定性和定量。   变态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对变态进行科学的解释,必然涉及心理学中的诸多理论流派的讨论,本章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角度来依次论述变态心理的理论解释。   变态的生物病理   孤立病灶/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病变点,它可能是过去受精神创伤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心理异常的病因。实验性神经症,指通过变换刺激的各种实验引起动物出现神经破裂现象。   (二)、神经生化与内分泌因素   神经生化研究证明:人在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状态下脑内生化物质有所改变。   如大脑抑制状态时:乙酰胆碱含量升高;   抑郁症是由于脑内儿茶酚胺机能不足所致;   躁狂症是交感中枢亢进,儿茶酚胺机能过盛所致,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三)心理异常的遗传   (四)其他生物因素

心理应激机制

  (一)应激源   1、躯体性应激源   2、心理性应激源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二)应激反应   三个阶段:   一是警戒期,指个体内部动员以做好应对外界紧张刺激的准备;   二是抵抗期,指个体内部防御力量已经抗衡紧张刺激,使生理心理恢复平衡;   三是衰竭期,指紧张刺激多而持久,个体抗衡力量衰竭,失去应变能力,产生心理疾病   (三)心理应对是个体对抗应激的一种手段,它是指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作出的恒定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积极的应对方法,避免消极的防御措施,常用:   1、升华作用2、合理化作用   3、投射作用4、压抑作用   5、否认作用6、倒退作用   7、补偿作用8、反向作用   9、抵消作用









































头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PP临床指
难忘与藏民孩子一起度过的中秋晚会粉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ysby/119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