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坐着过山车,是病

当身边出现反复“喜怒无常”精神状态的人时,需警惕他是否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终身患“钟摆”病的风险高于1%,并且2/3以上的患者在20岁前已经出现症状,但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符合症状学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以混合方式存在,发作缓解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有复发倾向。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和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的表现——

躁狂状态

情感高涨:表现为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无忧无虑,好像人间从无烦恼事。情绪反应可能不稳定、易激怒,可因细小琐事而暴跳如雷,甚至出现破坏或攻击行为。

思维奔逸:言语增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感到说话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思想。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说话漫无边际。

意志行为增强:活动增多,喜交往,爱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好开玩笑或搞恶作剧,好管闲事,整日忙碌。过分慷慨,滥买物品。食欲、性欲一般是增强的,睡眠需求减少。

抑郁状态

情绪低落: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绝望。心情沉重,觉得生活没意思,高兴不起来,度日如年。

兴趣缺乏:丧失对既往生活、工作的热情和乐趣,对以往各种喜欢的活动也缺乏兴趣。离群索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不能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到乐趣。

精力丧失:无任何主观原因感到精力不足。疲乏无力,洗漱、穿衣等生活小事都感到困难,力不从心。

自我评价低: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才智,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状态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自己说的一无是处。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感。

精神运动迟滞:注意力困难、记忆减退、脑子迟钝、联想困难、行动迟缓。

消极悲观: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想以死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观念和行为。

躯体或生物学症状:食欲减退、性功能减退,早醒。

一则治疗新闻:

医院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日前,第四军医大学医院神经外科为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实施立体定向手术,解除了个人和家庭多年的困扰。

24岁的丁某(化名)9年前与同学打架,被父亲训斥后出现兴奋、话多、说话夸张等精神异常症状。一年后病情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情绪高涨时兴奋话多、摔打东西,甚至用刀砍自己母亲,并数次出现自杀行为;情绪低落时话少、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心事重重。医院,丁某均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但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该病让他早早中断了学业,无法正常生活,父母的生活也被彻底打乱,多年来一家人东奔西走,四处求医。

经过多方咨询,丁某在父母带领下来到医院神经外科,寻求手术治疗。入院后,王学廉教授对该患者给予高度重视,安排其入住精神类患者专用病房,有专职医生及护士看护。术前,多次进行病情讨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手术当天,首先安排患者安装立体定向固定头架,在显影框的辅助下行头颅核磁共振扫描,并根据扫描影像,在定位软件中确定手术靶点及靶点坐标。随后由王学廉教授主刀,苏明明、郑朝辉医生协助共同完成脑内多靶点射频毁损术。术后一周,丁某身体恢复良好,愿意主动与人交流,情绪平稳,没有高涨低落波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王学廉教授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兼有躁狂和抑郁发作的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情绪波动异常,对生活影响巨大,自残、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其中很多患者长期服药效果不佳。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疾病,多发于青少年,致死和致残率不亚于抑郁症。调查显示,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一般在15-19岁,其中25%-50%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死亡。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主要有药物疗法和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电休克疗法(M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但对于病史三年以上、经过长期正规个体化药物及物理治疗效果不佳的难治性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医院神经外科多年来致力于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在国内同行中获得了广泛认可。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u-pu.com/pdtj/154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