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往往以抑郁发作为最初表现,但日后发展为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在症状学上有何差异,目前仍存在争议。鉴于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在治疗原则上的显著差别,上述课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项在线发表于8月7日《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学报》的研究中,来自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针对这一议题展开了探讨。结果显示,日后发展为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存在较显著的自杀风险、无价值感/罪恶感、愉快感的完全丧失及日间症状变化等特点,这些特点或有助于临床医师开展更为适宜的诊疗。
研究者选取了德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样本,包括名基线时14-24岁的青少年及年轻成人。研究者针对这些个体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其间进行了4次针对精神症状的评估,由经过临床培训的访谈者使用标准化M-CIDI完成。随访过程中,共有名个体出现了至少一次抑郁发作,其中35人(3.6%)随后出现了躁狂/轻躁狂发作;剩余名仅有抑郁发作的个体中,有人又经历了至少一次抑郁发作。研究者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了35人及人这两组个体抑郁症状的差异。
结果显示,相比于又一次抑郁发作之前的抑郁,躁狂/轻躁狂前发作的抑郁具有以下特点的可能性更高:
★无价值感,或过度的、不适切的罪恶感(80%vs.56%,OR=2.52);
★反复出现的自杀观念、自杀意向或自杀计划/尝试(74%vs.50%,OR=2.31);
★内源性抑郁特征,主要为愉快感的完全丧失(OR=2.53)及晨间心境更差(OR=4.30);
★两组个体在进食过多、睡眠过多及精神运动性变化方面无显著差异。
本项研究的局限之处在于:
★最终转化为双相障碍的个体数量较少(n=35);
★随访时间较短(10年)。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虽然潜在双相抑郁所具有的如上特点可供临床医师将其与单相抑郁相鉴别,但单个症状特点的鉴别力仍较弱。因此,包括双相障碍家族史在内的已知的危险因素也需要纳入考虑。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应放眼更宽的症状范围,包括精神病、激越,以及抑郁发作期间的焦虑相关特征。另外,应针对双相障碍高危个体开展评估,探讨有所区别的治疗方式是否可能导致更为理想的预后,风险分层也应反映在此类研究中。
文献索引:PfennigAetal.Symptomcharacteristicsofdepressiveepisodespriortotheonsetofmaniaorhypomania.ActaPsychiatrScand.Aug7.doi:10./acps..[Epubaheadofprint]
转自医脉通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呀贵州百灵康妇灵胶囊